文化是可再生资源而且它永远是富矿 对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之乡”——板底
阿诺阿布
向粮食的头领苦荞敬酒 记者手记 撮泰吉的演出,原本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日期、特定的含义。它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毫无疑问,它是戏剧中的戏剧;它的面具如果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它肯定是造型艺术中的造型艺术。但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彝族村寨,它毫无疑问是一种巫术仪式。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种仅存于威宁自治县板底乡的古老戏剧也无可避免地被表演化了。而它本身所蕴含的普遍的人类学意义,却一天天淡出公众思考。撮泰吉所面临的危机,其实正是传统文化被分解被误读的写照。

阿诺阿布:撮泰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曹禺甚至认为它改写了中国戏剧史,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撮泰吉在外声名大振,现实中的撮泰吉所得到的关怀与之相符吗?
高原: (撮泰吉演员)我不知道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得到什么样的扶持。只是我们表演团队,现在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直接找乡政府。目前主要是演员缺人,我自己长期在板底,倒还好说。好多人要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教会一个,又走了,常常就是这样。我们的演出服饰、鼓及一些道具也该换了。
陈劲松: (板底乡党委书记)上半年我代表板底乡政府去贵阳领了贵州三十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的大奖回来,说是大奖,其实也就是抱了一块奖牌回来。当然,到这个层面,精神比物质重要了。
阿诺阿布:你认为撮泰吉有一天会被超男快女之类的节目娱乐致死吗?
高原:撮泰吉会死吗?真有那么一天,太可怕了,这可是板底的国宝。其实撮泰吉传承了千百年,也并不是靠领工资传下来的。撮泰吉要死也是死在自己人的手上。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一次我看到毕节学院的撮泰吉表演,他们只是在台上简单地模仿我们的动作,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无知的嘉宾和观众却在哗啦啦地鼓掌。有一次外地来一个搞法律工作的游客,他答应帮我们打击这种盗版,可惜后来联系不上了。撮泰吉虽说发源于板底,但它属于全人类,这道理我明白。只是他们这样支离破碎地拿走,我心中不舒服。
阿诺阿布:撮泰吉原本是每年的正月初五到十五跳,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但现在的情况是,某一官员或什么专家学者来板底,哈,你们就给他上演一台撮泰吉,完全被官员化,媚俗化,杂耍化,你不担心有一天你们会消解掉撮泰吉吗?
陈劲松:这正是我们最为担忧的问题。在板底,不只是撮泰吉,像铃铛舞,原本是专门祭祀老人的舞蹈,现在却是表演,全是为活人为游客表演。神圣的东西全被庸俗化。原来,彝族的布摩一言九鼎,但现在布摩的话,有几个人听?撮泰吉,它原本只能是身强力壮的人跳,它要表达那种力量,那种气势,但现在找不到那种感觉了。这是经济要发展所必须付出的文化代价,但这种损失,人为因素占了很多。你说,上面的大领导来,通知我们组织人跳撮泰吉,如果你是我,你说你组织不组织?按我个人看来,撮泰吉必须保持它的神秘感,仪式感,不应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撮泰吉应该回到祖先的传统,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到十五举行,也就是说,你要看撮泰吉,那就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来看,不能像逛商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