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语言文字 查看内容

彝族母语文学发展研讨会纪要

17193 0 2009-5-4 15:57 发布者: 沙玛阿布

彝族文字是中国最早的富有生命力的表音符号,它反映了彝族创造文字独特的思维艺术,也反映了彝族历史的悠久和古老的文化。在西安半坡出土文物的陶瓷上的符号,没有其他一个民族的文字能够破译,唯有古彝文能破译,这一惊人的奇迹证实了古彝文是中国较早的文字;三星堆、金沙遗址众多的刻符和青铜雕像内涵着许多古彝人的母语文化,三星堆与彝族母语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古老的彝族文字所记录和书写的浩如烟海的毕摩经书和古彝文典籍雄辩地证明了彝族母语在历史上的辉煌。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有自己的语言的民族不少,但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的民族并不多。彝族的语言文字具有完整的体系,是人类中非常成熟的语言文字。彝族是个骄傲的民族,因为彝族的语言文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完整的功能,彝族是个了不起的文明民族。
彝族的母语,就是彝民族的第一原始语言,是彝族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于实际生活并所掌握的一种语言。从一个民族来讲,母语一般是族人最先发明的语言,并开始得以传播,并持续运用到整个民族历史生活深处。如像凉山的穿透历史的毕摩经书、《勒俄特依》、《玛木特依》、《支格阿鲁》、《阿莫列惹》等都是彝族文字形式传播的母语文化,并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个民族所受的社会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语言授受的,然后才是文字的传授。一个民族的母语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最先为口传盛行的《勒俄特依》让彝族人知道彝族的历史变迁、天文地理、彝人的道道地地伦理,规范行为、审美观念等;一部属于训世教化人的《玛木特依》能规范人的行为,教人怎样做人,成为无形的教科书。整个彝民族族就是赖于自己的母语文化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文化就不成器为文明的民族,这就是母语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
彝族母语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母语,是一个民族人群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母语的发育成都和使用水平,是体现着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母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特征的重要的标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媒介和先导。
可以想象,一个没有自己母语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民族,寄生于其他民族母语文化的民族是多么悲哀的民族,因为这样的民族没有自己的灵魂家园,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旗帜。没有自己的发展动力。
彝语,就是彝族人的命和根。
 
二彝族母语文化的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入和发展,随着世界多元化文化的相互冲击,彝族母语文化已经面临的危机令人担忧。
1、担忧观念的危机:
(1)彝族母语群体开始萎缩。汉语汉文对中国社会的覆盖,形成了彝族母语的极大威胁,铺天盖地的外来异族文化使彝族母语的忠实群体从解放初期开始已经慢慢在萎缩,逐渐在减少.彝族老百姓母语的语境开始面临困境和危机。特别是云南贵州的彝族和四川部分都市的彝族母语群体早已丧失了自己的母语生态环境,众多的彝族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拼命拥抱汉语文化,放弃了彝族母语。彝族的母语不在是母亲的语言,彝族的母语却成了后娘的语言。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彝母语可有可无。许多的干部职工家庭不再使用母语,并以排斥母语为荣。许多的干部子女已经是母语盲,母语成为了外语。更可鄙和可悲的是相当一部分倒汉不彝的彝族人千方百计在疏远自己的母语,糟蹋自己民族的母语文化。
(2)母语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开始动摇。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母语文化的发展政策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母语文化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偏离。在当今社会,是利益趋势的社会,商品经济的浪潮充满着经济实惠的诱惑,许多的势利者以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所扭曲的价值观自觉不自觉地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文化,拼命投向政治欲望和经济诱惑。他们认为彝族的母语文化难以实现现实社会中的价值,难以获取自身的利益和权力。相当一部分领导层对母语文化产生了动摇,导致了对母语文化的消极情绪的滋长和蔓延。
(3)母语的使用范围开始缩小。人们对汉语汉文的追求日趋强化,对彝族母语失去了信心,出现了彝族母语即将消亡的观念。显然,在国家主体文化的意义上来讲,中国早已汉化,国家和民间都普遍在使用汉语汉文,而许多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只成了一种装饰和广告。幸好,凉山彝族的母语在彝族聚居地区依然还是必需的语言文字。许多的高山偏远地区的彝族远离城市,他们不识汉字不懂汉语,他们依然在使用自己的母语,他们仍然需用用自己的母语交流。在短时间内,他们不可能丢弃自己的母语。中国走向汉文化世界走向英语化是社会必然趋势,但是,只要有彝人的群体存在,在近期还不可能消灭彝族母语。我们没有权力让彝族母语接近消亡,也无力强留母语,我的责任是延缓这种消亡的进程。
2、教育危机:
(1) 造成母语教育危机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汉语教育的强势介入,还有许多历史的原因。国家对对少数民族母语教育的政策不完善,不稳定,优惠政策太少。西藏自治区的母语教育具有完整的体系,上上下下配合强势,并已形成了优势,而彝族的母语教育残存不堪,令人深思。
(2)不完善的双语教学法规、不完整的彝文教育体制,造成彝族母语教育的断代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母语的重视不够造成了彝族母语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均状态,投资少,基本建设差,师资力量弱,学母语毕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
(3)现实中的考试制度对彝语不公平的待遇、现行教育体制对母语教育的弱化等的原因,还有语文教育自身对彝族母语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
(4)地方的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太多。云南贵州大面积的彝族地区和四川的彝汉杂居区普遍不开设彝文课,彝族母语教育严重断代。
3、语言被污染的危机:
在多种文化成分充斥的社会,彝族母语已经严重被污染。
(1)母语不再纯净。在日常生活当中,彝族母语已经参杂汉语,母语变成了彝汉参半的混合语言。
(2)大量涌入了汉语和外语的借语,彝族母语成了大杂混。
(3)在语言表述中,出现了崇汉媚外的语言趋势,不少的彝族人不想使用彝族母语,冷落彝族母语,崇尚汉语,有的甚至崇拜外语,在说话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夹带着许多的汉语或外语,母语的纯洁受到了多方面的污染和破坏。虽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从他们的心理上,早已丧失了母语的尊严和母语的自信。
4、彝族母语文化的危机:
母语文化问题是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去向问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问题,是经济、社会和人三者和谐发展的问题。而当代的现实生活中,彝族的母语文化已经开始变样变质。纯洁的母语文化遭遇所谓现代文明的污染。如彝族的道德观念、彝族的审美观、彝族的礼仪、彝族的语言风格、彝族的饮食文化、彝族的建筑文化、火把节文化、彝族年文化、民风民俗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歪曲或冷落。
(1)道德风尚的变异。
在彝族的母语文化中,有传统的道德规范,但因当今的不少彝族离开了自己的母语文化,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问题。如彝族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乞讨者,但现在各城镇捡垃圾的彝人比比皆是,他们蓬头垢脸,肮脏不堪,令人恶心。彝族人从古以来没有卖淫的妇女,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吸毒贩毒的丑恶现象已经见惯不惊。彝族人最鄙视偷鸡摸狗的丑陋行为,但现今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在西安、北京、成都、昆明、广州等地有一群群的“披风族”在行盗,他们在被扭曲的价值观的诱惑下糟蹋着彝族人的形象,破坏着纯洁的母语文化。
(2)彝族纯朴的酒文化已经被污染,彝族的文明喝酒习惯已经沦为无休止无节制的“干杯”,“酒神”成了酒鬼,“酒仙”变为酒疯。彝族对喝酒有谚语:“喝一杯值块金,喝两杯值砣银,喝了三杯四杯不如猪和狗。”彝族人讲究的喝酒的美德,从不提倡醉酒,但如今在外来文化的污染下,许多的彝人远离了自己纯净的酒文化。
(3)丰富多彩而纯洁的“尔比尔几”等彝族母语已经变为彝汉混杂的团结话,有的为能说几句汉话而沾沾自喜,再也不想说自己民族的语言,出现了说汉汉话骄傲说彝话耻辱的怪心态。
(4)彝族古老的饮食文化独具一格,有不少的传统彝族菜肴独具匠心,但许多传统的食品特色受到了破坏。凉山彝族的砣砣肉、辣子仔鸡汤、烧石羊肉汤、园根酸菜汤、香猪肚、千层荞饼等,在城市的各种餐馆里已经变色变味变样。许多彝族的特色菜在彝族家里被五花八门的炒菜火锅所取代。彝族的荞子酒.杆杆酒被啤酒粬酒所代替。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