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远高(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母语文化的真正传承人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村里的毕摩、德古等乡民,他们运用着母语在实际地生活。祖先传承给我们很多生活和人生的哲学,这些属于人性人心的东西,在全球都是通的,我们的母语创作的出路就是回到乡村,谦虚地向村民学习。
我们现在对彝族文化的挖掘只是皮毛,而保存在老人头脑中的知识会很快消逝,年轻人已经不再学习传统文化。他们不能完整地接收传统文化体系给他们提供的知识,因为觉得这不能为其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晓夫的发言反应了真正的文化自觉,我们要发展却不能排斥其他的文化,要发展母语文化要构建新模式,实现转型,如果我们不具备英汉语能力,就失去了很多发展空间。我们孩子失去母语是我们这代没做好工作造成的。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母语文学。否则我们的起点就很低。会议传达出我们对自己母语的信心,但理性思考分析今后的发展道路的发言,却不是很多,不成体系。
没有政府主导的无奈,我们要立足于自己,忌高谈阔论,要埋头苦干。要静下心来创作挖掘,不要完全把希望都寄托到政府身上,要集思广益,在会后整理出建议,给人大代表提案。这是我们可以走的途径:督促政府做出实际措施。
白海思女士则告诉我们,我们保护自己的文化不是孤立的行为,要关注国际文化发展趋势,了解联合国的公约宣言,以此来推动当地政府的行为。加强国际交流,加深国际国内影响。要走出去,和这些保护文化的机构和组织建立联系,以此促进母语文化的发展。
罗庆春(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彝族母语作家):
一、讲几点感想:
1、感动:感动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母族文化和母语文明的浩瀚与独特的魅力。感动于母族文化和母语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迁和转型的现状。感动于个人在承受民族历史文化异化过程中所担当的历史责任。
2、感悟:在母语文明和外来文明的撞击中,我们有很多关于个人价值与族群文化命运关系的思考;我们感悟于个人文化身份与时代文化使命相适应的社会责任的自觉;我们感悟于生命的意义、历史遭遇与文化性格、品质之间的自觉同构。
3、感恩:感恩我们不断走向宽容、和谐与繁荣的世界,感恩我们古老而伟大的祖国,感恩我们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感恩我们蓬勃而美好的时代,感恩我们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中身体力行的先行者们。
二、讲几点看法和希望:
1、母语文化保护和母语文明传承,是一个全球性的人文命题和人文工程,需要全世界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和个人共同面对。
2、母语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严格意义上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在一个国家内部所获得的生存地位、生存权力的问题。
3、中国彝族母语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决定,在不久的将来,凉山彝族母语即将成为彝族母语的活化石,成为彝族母语文明的最后的堡垒。
4、母语文化保护和母语文明传承与传播,对于处于亚民族、亚文化状态的(非官方语言文化)当代彝族文化来说,我们可以采取的多语种保护,比如运用汉语来保护,运用英语等其他境外语种来传播和保护。
5、希望每个彝族文化人(精英人群)胸怀世界、放眼世界、站稳脚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和方式行动起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用我们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不断去影响和干预政府的决策、去感动政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把本民族母语文化工程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与城乡统筹、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坚韧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我想,彝族母语文化艺术的春天一定如期到来。
谢谢大家!兹莫格尼!
(责任编辑 沙玛阿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