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语言文字 查看内容

彝族母语文学发展研讨会纪要

17196 0 2009-5-4 15:57 发布者: 沙玛阿布

其次,我还是简单介绍下这本刊物从创刊到发展的历程:《凉山文学》彝文版从1980年出刊到今,总共发表了105期,近3000万字,最初只有民间故事和格言,没有散文、小说等形式。它在当时农村的作用也只是青年人的备忘录,人们在表演中忘记了这些谚语就拿出来看看。初创刊时,维持艰辛,老一辈的编辑们没有助手和行车,就默默地用背篓像背柴一样将出版的刊物背到邮局寄发,我想这样的行动都是基于对民族不计条件的热爱。
88年,刊物正式作为季刊公开发行。曾经我们试想过将其办成月刊,但但是因为发行量很小,于是放弃。但是我们不满足于这样原地踏步,将散文翻译为“黑觉布尔”、小说改成“时觉布尔”,诗歌译作“赫尔布尔”,开始逐步丰富刊物的形式。还出现了小说的代表人物“ ”和诗歌的代表人物“ ”(13日14:00——15:40.wav 35分39秒至53秒),他们都是这些文学形式的先行者,可惜两者都是英年早逝。
90年代之后,刊物有了较大发展,作者普遍到上至专家教授下至农民,只有稍有文化的群众都会给我们来稿,稿纸也是千奇百怪,甚至出现在糍粑封口的纸张上创作的作品。销量也曾经达到八九千的高峰。但从9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最初写彝文稿的作者都转去写汉文稿,忘了起步之处。甚至很多人在谈及别人“是写彝文”的时候,就是暗含了对方能力的薄弱。原本值得我们骄傲的成了让我们羞愧的东西。但从如今“骏马奖”的参赛作品来看,1-9届都有凉山彝族人得奖,其中8-10届有彝文文学作品,这与其他民族比是毫不逊色的。但这也是不够的,因为能够称其为“彝文文学作品”的东西太少了。所以我们这个刊物需要的不是参天大树,而是青草一片,积极投稿的作者就是我们刊物的青草,能让我们在数量中寻求质量。
所以总的说来,“定量”和“创作”这两个问题是急待解决的,我呼吁青年学生和专家教授多关心这个唯一的彝语刊物,多多来稿,成为我刊欣欣向荣的那片青草地。也算是支持彝族语言文字的维系吧!谢谢大家!
 
 
嘎哈史者(美姑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全程彝语,无稿件)
(录音位置:13日14:00——15:40.wav 从47分15秒开始)
 
 
 
“关于彝族母语文化的思考”
马德清(凉山彝学会副会长):
 
 
内容提要:
彝族母语历史悠久,母语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但是,彝族母语文化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并且开始在变异,开始被冷落,许多的母语文化已经面临濒危。
彝族母语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捍卫、保护彝族母语文化是就是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责任感,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采取各种措施,为护卫、拯救、开发彝族母语文化作出努力。
 
一、怎样认识彝族母语文化的地位
中国彝族人口已经接近一千万,在中国来讲可以说是个大民族了。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灿烂的母语文化。世居祖国大西南的彝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彝族的文明。
以彝族的语言文字所表现和反映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民风民俗、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都属于彝族母语文化的范畴。
最典型的彝族母语文化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有浩如烟海的彝族民间文学、毕摩经书、彝文典籍、神话传说;还有震惊中外的十月太阳历、火把节、彝族年、彝族漆器银器工艺、彝族音乐歌舞、彝族民间乐器等。这些独具一格的文化现象,是彝族母语文化的精华。
彝族的母亲的语言文字就是传承彝族母语文化的载体。
彝族的母语,积淀着彝民族的韧性,凝聚着彝民族的精神,营造着彝民族历史的灵魂家园。
彝族的文明史悠悠五千年以上,彝族人民所创造的历史文明沉淀下来的文化宝藏数不胜数。彝族的语言文字是彝族母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是彝族文化的基根所在,它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彝族文字的发明创造可谓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九千多个古老的象形表音彝文字,犹如一个个响亮的音符,谱写出彝族文化壮丽的赞歌,响彻了千万年历史的云霄。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