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古夫铁(凉山州歌舞团书记,著名音乐家):“彝族母语音乐创作谈”
![]() 在彝族音乐创作中,必须保持彝族民间音乐的根基和元素。音乐不像文字语言有独特性,它是世界共通的。而用母语做音乐创作,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我们现在谈的各种酒歌。旋律与语言都是是彝族自己的,但作为现代彝族音乐创作来讲,主要是以汉语为歌词,以彝族旋律为音调的,而后者是彝族音乐的根基和元素。彝族音乐的形态和历史、文化、宗教、地域形态等因素是分不开。其中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就是由不同的传统和语言文字等内在构成基因来区别的,
一个民族和民族的区别,除了肤色地域等外在不同外,本质上就是文化传统法的不同。凉山音乐从类别上来讲,分四大类:歌曲类(即民歌类)、器乐类(如极富凉山特色的口弦、巴乌、彝族唢呐、打击乐器皮鼓、月琴等)舞蹈音乐类,曲艺类。如(24:41)
其中民歌又可归为六大类:山歌、儿童歌曲、劳动歌曲、喜庆歌、叙事歌、祭祀歌。其中彝族山歌男女老少都可以唱,上山、砍柴、挑水、耕种、情人之间表达相互爱慕的情绪等,内容很丰富;儿童歌曲类,有些是大人来为儿童演唱的,如哄孩子睡觉、叙述孩子成长的;劳动歌曲类则很形象,比如在打荞子、犁地等各种劳动场合唱的歌等;喜气歌是在红白喜事的民风民俗中唱的;而叙事歌是彝人最有特色最丰富的种类,玛母特依、勒俄特依等,可以用唱的形式将一部史诗叙述完,包括讲述人生、历史、个人遭遇和婚姻自由等内容。祭祀歌则是毕摩苏尼所唱,是彝族特有的。
彝族母语音乐创作怎样保持?从大方面来看,主要有三点:一是继承、二是发展、三是创新。刚才我也说了,音乐不像文字语言,它要用旋律来表达,是情感的抒发,是听觉艺术,可以通过旋律来打动和激发人。而现在我们音乐的继承确实面临危机,很多民间的歌手和乐手都相继去世。所以凉山州政府非常重视传承工作,省级中央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上抓得很紧,作为评审人之一的我也尽量将其往上推,并致力于培养传承人。我想,通过各种手段来保存和继承彝族音乐,是身为彝族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是发展:文化,包括音乐不发展是不行的,不发展就会被先进优秀的东西替代,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彝族音乐。比如凉山歌舞团创作的东西,首先就保持了民族的特色、根基风格和元素,而这是不能变的。原来凉山歌舞团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受到好评,是因为其始终抓住了传统,保持了自我的风格。在整体技术、阵容上来讲,凉山歌舞团是比不了中央歌舞团等的,但是在表现民族特色上,我们却是占了优势的。但是现在很多的创作状况是追逐时尚和现代,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丢掉根本。这是我创作中最深的体会。将来,凉山歌舞团作为宣传凉山,提高凉山的知名度,宣传彝民族的载体,我们就必须保持自己的元素不变。
同时,我在创作中有几个体会:一是始终抓住彝族音乐的精髓。时间证明了其正确性。我在外面受到认同和专家好评的音乐作品,都是民族风格很浓的作品。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二是要发展但是不走样,不追逐都市音乐的那套,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如在美姑当地有组合受到《神奇的九寨》的影响,创作歌曲用彝族语言藏族旋律,我就比较反对,觉得在当地听听可以,但是作为彝族音乐的代表往外推,让专家鉴赏就是不恰当的。
有句话说得很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句彝语说得也很好:(37:00)。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包括一家人、一个人都是如此。如果一个民族不强盛,就是濒危的和被人欺负的民族。如吉克曲布在北京发展的组合就很好,保持了彝族音乐的风格和元素。第四点就是根据对民间音乐的感悟来进行创作。
最后我想呼吁和建议: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文化包括音乐文化,就要始终坚持自己的阵地。举例来说,我参加过三届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每次都有翻译在为我们24的彝人代表团做母语翻译,这其实是一种姿态,可惜大多数人都没有专注去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用汉语听懂。同时,很多人还觉得穿着彝服去参加会议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是自己民族对自己的语言、自己神圣使命的不尊重。服饰也是母语文化之一,如果我们所有出席会议的人都着彝装出现,将是一个阵容,一种声音,告诉别人我是彝族!
吉克曲布(彝族著名音乐人):“彝族音乐的春天”
![]() 我想说的是四点:彝族音乐的母语时期,变革时期,现实状况以及其有可能的春天。
凉山由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在20年之前,这里的文化都还比较纯正,那时候我们书信往来,宗教祭祀,婚丧嫁娶都是用纯正的母语来沟通交流的,我想说的第一点是音乐对母族文化的贡献。彝族拥有自己的文化传说,其中很多是通过音乐流传下来的,比如呷嫫阿妞,旋律简单委婉,将一个烈女的故事淋漓尽致地传达给了我们。旋律有传唱性,所以今天很多人通过这支歌熟知了这个故事,并获得了教育,。又如阿伊阿支,从她怎样在秋后拾捡遗留的粮食,怎样为其结婚做准备,将这个悲剧人物唱得惟妙惟肖,于是大家也广为传唱。(48:10)后来,有委婉动听的音乐配上这个史诗之后,它就流传了下来,因为彝族很多文化都是口传文化,语言要丰富精彩,旋律要简单明了感人。这是它流传的原因。再如哭嫁歌,旋律也搭配得非常好,其中有几个很珍贵的东西,一是语言很像诗歌如:屋后面的山上,季节开始更换,冬天来临,合牧的羊群也被分开,各回各家。时间地点都非常准确。秋季之后,屋下田地丰收,姑娘也该出嫁。但是婚姻是父母包办,女儿不由自主,所谓委婉凄美。旋律方面,它又将彝族最大的特色,上滑音和下滑音表示得非常清楚。所以整个歌将彝族人的性格和音乐特色融合得很和谐。所以才能传唱到今。这是彝族音乐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贡献。在这个母语时期,出了很多经典的原生态民歌,之所以有了它们,才让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知道了支格阿龙、呷木阿妞等丰富感人的传说故事。而在儿时听到毕摩做法时,那深厚的吟唱声,仿佛就是这个民族的声音,它让所有受法的人和亲属都感觉心里安定,起到了灵魂安抚的作用。它首先治疗的,就是精神上的疾病。所以在我看来,毕摩经颂也是一种音乐的体现。这些都告诉我们,我们要知道自己到底骄傲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南迁北袭,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我们知道毕摩通过经书可以查看星象地理,所有的星星和山脉在他们眼中都有名字,哪座山上生活哪些家支,经历几代,他们都是知晓的。这就是文化和学识,是我们骄傲的地方。
而在变革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外来元素进入凉山,彝汉交杂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音乐中。比如很多来自山村的孩子,汉语发音不如城市孩子,所以遭到嘲笑。这是现实因素造成的。而现在,很多云南贵州的彝族人甚至是汉人,反而通过网站等形式积极学习彝语。我认为这是返璞归真的好现象。
在这个变革时期,即八几年九几年,“山鹰组合”诞生。我们以纯洁的母语出山,其中的代表作朗朗上口,家喻户晓。而这与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受笔毕摩文化的影响非常有关。而我相信,文化到了某个理解层次,实际上是相通的。如果学好了自己的母族文化(57:25——57:37),至少认识到这关键的几种,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彝族语言真的是非常深厚的,它充满了谚语性,深刻简练,比如:(58:08),意思是“门口有狗叫,肯定客人来”。这些语言包含了生活的知识和法则,值得学习。
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我们感动了几代人的美妙歌谣到底应该怎样延续下去?我希望大家能思考。
在现实状况方面,在现今多元文化并存的年代,音乐如何在国内乐坛,以汉语音乐为载体的情形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机会。不仅是汉语音乐被人接受,少数民族流行音乐也是被人接受的。如蒙、藏、彝等元素捧红了很多少数民族歌手,这说明民族音乐也可以是时尚的,可以和世界音乐接轨的。但今天要说的是:如何在把握了自己东西的精髓的基础上,去融合别人的东西,也让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都能接受。这是一个难题。难在我们彝族音乐人是否还有勇气重新去接受母语,去到传统文化中深挖素材。也就是说,首先是能否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现在的我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很多孩子想通过民族音乐组合的方式成名,可惜找不到自己的根脉所在,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了四不像。我建议这些孩子买点糖和白酒,深入到乡村中去跟民间大众好好学习原汁原味的彝族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