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世界艾滋病日,经过近30天的精心筹备,由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州慈善总会、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情系凉山、抗击艾滋、救助孤儿”的大型义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晚会投入20余万元,用于报纸、电视宣传和明星接待等工作,州级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晚会活动,现场观众4300余人,晚会实况录像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电视台播出,覆盖观众达60余万人,活动募集资金80余万,目前我中心用这笔募捐款救助了4个孤儿班的180名学生。
2008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剧组受四川省荞窝监狱的邀请,走进“高墙”,在服刑人员中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
媒体关注,由于戏剧采用彝族母语形式,走乡入镇,克服重重困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超强度的工作量,开展“身边人演身边事”的禁毒防艾方式得到了所演之处群众的肯定和欢迎,短短3年中,剧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巡演期间得到了西昌在线、新浪网、彝族文化艺术网、彝族人网、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网站、四川在线、四川大学就业信息网、中医药疑难病专治网、新华网、西昌有线电视台、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四川日报、中国民族画报、香港有线电视台、南风窗、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或杂志的关注,取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另外,2008年《噩梦初醒的山寨》荣获凉山州“五个一”工程戏剧类最高奖。
保护和发扬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母语戏剧《噩梦初醒的山寨》融艺术教育为一体,剧中包含大量的彝族风俗、彝族民歌、说唱、口弦、马布、二胡、克哲、月琴和克新杜尔等彝族原生态民乐和彝族原生态民歌,在演出过程中,挖掘、整理和再现这些逐步消失的古老文化,对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演员不断提高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州有名的民歌专家,有的成了全省仅有的口弦传承人,有四个年青女孩已成为唱彝族民歌的高手。有5人参加了2007年中央电视台《国庆七天乐》栏目,有6人参加了2008年《民歌中国》栏目,1人参加了2008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他(她)们为宣传彝族非物质文化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剧组中已经有5人发行了个人专辑,有2人录制了母语电影。
13日下午2:00
大会主题:彝族母语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
主持人:米伍作
马尔子(凉山州民族研究所所长):
![]() 这个会是保护母语的会,从国际上来讲,很多语言和民俗都在不断消失。濒危语种也越来越多,怎样来保护,我想从个人经历来谈一点感受:小时候在乡村中一直使用母语——彝语,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日常语言的使用就逐渐让位于汉语了。我深深觉得不保护好母语,文化就会失落。比如印第安人,他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逐步好转,但却失去了母语,就导致了其精神文化的逐步丧失——所以现在很多地域都在提倡文化多样性。
而我觉得保护母语首先要注重精英的培养——如果精英不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那么民众就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所以精英作为民族的标杆,意义是很重大的。但是反观昭觉、美姑等地很多机关的孩子,他们竟然不会说彝语,这是让人吃惊的事情。从这件事情上,我们间接看到,在文化的失落上我们不应该老是去责怪汉族,应该有自我反思。彝语和彝文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值得骄傲。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文化资源、政治资本
文化同质结构已出现,凉山、新疆、西藏、内蒙等地,作为少数民族的语言版块,保护好传统文化是对地方和国家很好的。我们很多人都从实用主义的立场来谈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觉得彝文在现实中不如汉语方便,所以应该摒弃彝文。但这其中其实涉及到语言权利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维护自己的这种权利。这都是需要精英站在一个高度来参与和向导。比如东北虎,它们侵害周遭百姓的牲口,造成经济损失。如果不是精英倡导和宣传东北虎的珍贵,百姓们是绝不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有意识地保护这种濒危动物的。保护彝语彝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都不抓紧,它们就随时会消逝,如同渐渐消融的积雪。以我家几代人为例:我爷爷是完全不懂汉语的,彝语成为唯一的语言;我父亲主要使用彝语,汉语基本只懂得几句政治口号,我自己则懂得彝汉双语,两者的熟练程度差不多;我的孩子就出现了汉语优于彝语的情况,也许到了孙辈他们就不懂彝语只知道汉语了。这种逐渐侵蚀的状况应该引起文化精英的警觉,而作为知识分子,我们不应该在物质生活逐渐满足的情况下,让这样的文化失落感出现在我族身上。
贾瓦盘加(凉山州文联副主席)
![]() 既然大家都觉得彝族濒危的语言文字非常重要,那么作为它们载体之一的母语刊物,就值得倍加重视了。但可悲的是,《凉山文学》彝文版作为全国公开发行的母语文学刊物,很多专家学者却都希望是赠送,而不愿花十几元主动订购一本。我们知道,定量不同,刊物在文学界的地位也就不同。而且各位专家学者从前景、理论等高度做了分析、提出忧思,那么在唯一的母语刊物已经在尽力传承作为民族血液的语言和民族骨架的文字时,大家为什么就不订阅一本呢?花费不过3.8元,我们的成本就高达是20元。显而易见,我们的目的已经不是赚钱而是“保命”,即使这样也是生存维艰的。因为很多人看待这个刊物,只是评职称发文章的工具,满口答应订阅之后,一般都是不予实现的——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而作为我刊内部人员,无论是已经去世的还是正在兢兢业业工作的编辑们,不过都是想给这个民族留下一个刊物,幻想也许在百年之后,它还可作为宝贵的语言文字遗产,供后人研究和参考。虽然现在党委很重视,刊物质量在提高,但是发行量却始终上不去。借用马尔子的观点,如果连我们的精英层都不阅读这本刊物了,我们还能奢望人民大众来关注它么?作为阵地性质的刊物,在座的很多母语作家都是从我们这里起步的,那么我们就希望它能够继续存在下去,成为后继者发展的平台。但它的维持不能单靠政府的扶持——所以我作为一个文艺刊物的编辑,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呼吁各位关注母语发展的专家们,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口号,在呼喊的同时也脚踏实地地做一些事情,花3.8元订阅这本母语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