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朴的彝族婚礼被倒土不洋的混合文化礼仪所取代。彝族人办婚礼时穿的是西装,行的汉族礼或外国礼,很有特色的彝族婚礼仪式已被污染成灾,成为了混合礼仪文化,不伦不类的婚礼让人啼笑皆非。许多的彝族人在举办神圣的婚礼时,居然学汉人磕头,学西方拥抱接吻,真让人哭笑不得。
(6)服饰文化的变异已经成为了时髦文化。彝族的服饰文化本来相当丰富,服饰的文化内涵很深,但富有民族气质和民族尊严的服装已经严重丧失。许多的彝族人不在穿戴彝族服饰,认为彝族服饰落后,不好意思穿彝族服装。有的一概排斥彝族服装,有的混合彝族西方服装,如上外披披毡或擦尔瓦,里面穿一套西服,有的上身穿彝族衣服下身穿牛仔裤,再拴上一根领带,你能说他是哪个民族的人?
(7)语言载体危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语电视频道的开通、彝文《凉山日报》的发行、彝文《凉山文学》的出版发行、彝语音乐歌舞的演出、彝语广播电台等,都为彝族母语载体的发展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努力。但是,铺天盖地的汉语汉文载体无情地替代了彝族母语的载体,汉语的电视、电影、广播节目、图书、新科技的各种传媒载体给彝族母语载体带来了痛苦和危机。许多的彝族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和都市,母语载体早已失去了生存环境,没有载体,更没有载体的对象。
三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母语文化
面对彝族母语文化的沦落和危机,我们该思考什么呢?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我电视剧母语文化?北岛有这样几句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虽然不少的彝人在势利的眼光中享受着汉语的实惠,并不断用汉语获取许多实在的权力和利益,不断地用汉语作为政治、经济、生活的手段,但不完全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也不完全都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因为使用汉语和英语是国家和国际语境气候所迫。悲哀的并不是我们在离开自己的母语而在拥抱汉语发笑,而是我们的一些领导者和善良的彝人忘却了自己的民族的母语,开始歧视自己的民族,有意无意地破坏着母语的尊严。我们看到在镀金的天空,虽然不是飘满了死者弯曲的身影,但却飘零着被扭曲的灵魂。那些已经失去了灵魂的彝人的身影,离开自己母语的故土,涌入都市文化的渲染,虽然他们在为他们的时髦和成功发笑,但清醒的母语的捍卫者却为他们难过和哭泣。从北岛的诗歌中,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母语沦落的时代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母语沦落的悲壮,让我们在痛苦中感受母语将被掩埋的悲哀,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的母语将被贬值和歧视的危机。可是,现在我们自己却还在为懂得一点汉语而沾沾自喜,为远离自己的母语麻木不仁,甚至还在为自己拥有所谓的先进文化无耻地骄傲着。
这些年来,我们的母语受到了各种新文化的不断冲击,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场中,彝语也受到了多种外来语言的侵蚀。这本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中国是那么大的一个大国,汉语已经成为国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阻挡不了,可是,在我们彝族自己的土地上,彝族的母语已经不是母亲的语言,却已将沦为成了后娘的语言了。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国家对民族的语言文字越来越重视,当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的彝族母语也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拯救我们的母语的时机已经出现了曙光。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因为,我们的大部分的农民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怎样拯救我们的母语文化?
首先必须加强母语本身及母语文化的全面建设;一是要继承我们的母语传统文化,主动积极地维护母语的尊严。二是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母语生态环境,不能再让我们的母语自生自灭。三是正确对待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清醒认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走正确健康的发展之路。四是要以宽大的胸怀做到兼容并蓄,以先进的现代的科学的观念正确吸收和借鉴汉语汉文和外语外文教育的经验,不排斥汉语汉文的教育,做到你中有我你中有我,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五是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母语观念,确立母语的地位和价值。
实践证明,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势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时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同样,地区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最终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容。
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母语文化资源向母语文化资本跨越,应该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彝族人面前的一件大事。因为彝族地区的母语文化的硬件建设不能不说有了空前的发展,现在应该把目标转移到母语文化的实际内容上来,扎扎实实抓点项目和作品,以各种项目和文化艺术作品文艺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形成强大的母语文化磁场,让彝族地区张开母语文化的翅膀,实现彝族母语文化资源向母语文化资本的跨越。
1、 进一步认识母语文化资源的优势。
就凉山来说,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无形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留下的宝贵财富。
凉山母语传统文化,是凉山人民生活的根与脉,是凉山文明社会的基根,凉山各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旗。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作大作强民族文化产业,是凉山明天的希望。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比较集中比较完整的彝族文化宝库,没有任何地方能比的,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原生文化,如毕摩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火把节文化、音乐歌舞文化、民间文艺文化、文物古迹文化等。这些民族文化,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也具有影响力。我们应该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难得的文化遗产,采取多种形式从深度和广度上给以实质性的保护、挖掘、开发、利用。
2、认识彝族母语文化的濒危性
凉山的彝族母语文化,虽然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对外影响很大,但是,有许多内容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临国际性文化的冲击,我们的目文化开始面临濒危。据调查,彝族民间使用克哲、尔比的人逐年减少;民间优秀歌曲被现代流行歌曲所代替;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间饮食文化开始变异或被城市饮食文化淡化;火把节的“朵乐荷”词牌和曲调已由十一种缩减为三种;许多的民间歌手逐渐在消失;许多民间艺人已经带着祖先馈赠的艺术走进了泥土;彝族牛皮碗的制作工艺、彝族银器银具的打制、彝族口弦的制作、彝族月琴的制作等都几乎都没有后人传承了。真正有水平的毕摩、苏尼开始在减少,民间服饰手工艺品在减少,许多浓郁的民风民俗开始异化。这些独特而浓郁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而产生影响和诱惑,形成凉山民间文化的优势,失去了这些特色文化就失去了优势。
3、树立母语文化新观念
母语文化,主要是传承,其次是生活中创造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创新理念,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彝族聚居地区的实际情况树立五个观念:
(1)树立保护母语文化的观念。
母语文化,源远流长,是千百年历史的积累,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在生活中发展。我们应该在保护上多下工夫,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2)树立建设特色母语文化的观念。
异彩纷呈的彝族母语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母语文化的资源固然很多,但真正处于优势的是美姑为中心的彝族毕摩文化,以布拖、普格为中心的火把文化,以昭觉为中心的彝族服饰文化,还有各方言区的彝族民居建筑、民俗民风、服饰传统、民族工艺、民间歌舞等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母语文化资源。但是有两种认识困扰我们进一步利用文化资源,一是错误片面地把母语传统文化看成了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东西,只要一提民族文化就有人谈虎色变,如对毕摩文化认为是崇尚迷信,认为只有眼前的现代的主流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另一种趋向是把民间传统文化一概视为为宝贝,一律吸收接纳,认为创造文化就是破坏和诋毁传统文化。如修城镇房子就要仿照外面繁华的城市,甚至学西方的洋建筑风格,不伦不类的建筑难以造就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过于迷恋于传统,固步自封,排斥现代文明带来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和发展来分析民间民族的取舍。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它所管辖的城镇房子按理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内地的楼房,还有欧洲国家的建筑,大街小巷依然是外地城镇的风格,虽然增加了一点彝族文化的符号,但与内地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民族文化可以超越民族经济而优先发展,并以智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丽江古城靠的是东巴文化,大理的苍山洱海、石林、阿坝九寨沟没有文化?他们靠的什么?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发展自己民族电视剧母语文化。
(3)树立“母语文化是生产力的观念”。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留给子孙的不是钱财而是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无形的精神动力鼓舞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经纪的发展。“云南现象”的实质是什么?是文化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促进了整个云南的全面发展,证明文化就是生产力。
丽江是云南的一个小城,已经发展为扬名天下的民族文化名城。每年旅游收入达亿元,富民又富市,靠的什么呢?那就是把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他们就是明智地把这一民间文化资源视为生产力, 认认真真地给以了实质性的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凉山的彝族毕摩艺术表演在凉山没有什么市场,也没有产生什么效益和轰动,但被移植到丽江的凉山毕摩文化却发生了惊人的效益和震动。而凉山的毕摩文化却远离游客密集的西昌,远离旅游,被冷落在美姑十分偏僻的山野荒坡。出自凉山的“十月太阳历文化”研究成果为什么最后落户于楚雄,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经典,影响海内外,并发展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宝地,凉山有多少人问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