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语言文字 查看内容

彝族母语文学发展研讨会纪要

17204 0 2009-5-4 15:57 发布者: 沙玛阿布

3、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模式。
①曲折的情节结构模式,这本来就是彝族传统的民间叙事所具有的。刚才的贾瓦盘加提到他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也大概略知一二,创作的初期是吸取的民间的这些东西。美国有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走向民间》,很好的一本书。
②叠连环式的叙事结构模式。从“遭遇汉语”起,接受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样一种叙事套路。
4、生动形象的民间语言,我们之所以把母语提到这么一个大的场合来说,你离不得母语吗?母语是衣服和裤子吗?我们的老师说过语言是交际工具,一个民族的语言本来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你既然要做一个母语作家或者母语诗人,你就肯定离不了母语。在彝族的民间语言取材中,我们还没有用到冰山的一角,要多向民间学习。彝族诗人吉狄马加,他仅仅描写火把节、描写结婚的场面等彝族民俗场面,但是他写出来的东西引起大家共鸣,母语作品的语言很重要,如果你的语言运用好了,你就成功了一半。民间还有很多精美的语言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开发,为我们自己所用。一个母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尽量多用母语,多培养彝族诗人、作者。
第三是彝族母语创作的理性思考。对于彝族来说,第一次开这么一个对彝族母语创作和发展的会议,我们更多的是要反思。我们从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到现在的审美批判,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一直在走,在走的路程中,我们都有忧患意识,忧患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我们不要仅仅把希望寄托于行政领导,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我自己是一个老师,我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为母语创作培养更多的人才。
最后是对彝族母语创作的一个策略问题的看法,上午听了罗庆春教授的发言,自己很有感触。罗庆春他说走了这么久以后,原来才发现我们寻找的就在我们身边,这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上,也是例例可数的,李金发带回的初期象征主义在我国唐代里面早就有了。但是没有出去,没有和别人比较过,这样也是不行的。我认可罗庆春教授说的文化的根性、血性和智性,根性是执守的,是一定要坚守的,但坚守不是被动的,拒绝是愚蠢的,但是没有做好准备去盲目的接受也是不好的,做好准备以后由被动变成主动。第二是血性的张扬,必须要有那么一股劲头在里面。第三是智性的深掘,现在作家和读者的水平都在提高,我们都上了一个层次。这些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抓住人的人性,(彝语录音文件02:02:06),人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是像我这样不好不坏的人也不少,塑造不好不坏的人的形象,他们也有闪光点。我认为提高一点认识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可能还更好一点!
13日16:00——17:30
大会主题:彝族音乐与美术发展研究
主持人:俄木沙马
 
 
吉郎伍野(美姑县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全程彝语,无稿件)
(录音位置:13日16:00——18:00.wav 从0分30秒开始)
 
 
 
“毕摩绘画解说词”
阿牛史日(美姑县档案局局长)
 
一、简要概述:在大凉山的美姑、昭觉、布拖、金阳等县彝族民间,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原始、古朴、奇异的民间绘画艺术——毕摩绘画,尤其以有“毕摩文化之乡”美称的美姑县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
美姑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幅员面积2731.6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20万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8.2%,是一个彝族高度聚居的县。1956年以前,没有统一的地方政权,加之地处偏远山区,高山深谷纵横,中央王朝的统治鞭长莫及,独特的彝族传统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使其成为彝族原生文化的“丰水宝地”,毕摩文化及其绘画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们在文献或皮张、树皮、竹简、石头、山崖等载体上画就的关于彝族历史、神话传说、天文历法、医药知识、动植物保护、民间信仰、军事思想等诸多内容的绘画艺术,主要通过线条艺术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以其独特的风骨、深邃的意境、奇异的格调成为传达彝族文化的形式,是远古绘画艺术与象形符号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学界称之为“神图鬼板”。
毕摩通常以竹、木削制成笔,蘸沾牲血调锅烟灰制成的墨汁,在纸上或木板等载体上绘画,且不打草稿,凝神定气,用笔一气呵成,不加雕琢,线条简约爽快。
画于纸张等文献载体上的,多见于文献的扉页或末尾几页,内容十分广泛,或反映天地万物的演变、或反映古代英雄人物降妖除魔为民除害、或反映古代战争中的排兵布阵、或反映星象之位、或反映古代彝族先民迁徙路线、或反映动物植物、或反映异域世界的邪魔鬼怪等。
画于木板、岩石上的画,内容涉及天象星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动植物、民间信仰、生产生活等。
毕摩绘画是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它强调画面中“线条”的运用,追求单纯的色彩与平面和装饰性的效果,强调艺术的变形、怪诞、空虚、断裂、残缺、拙中含雅、失真,以抽象把握“本质”,表达人的精神世界,尤其重视以物之“骨象”表示对象,讲求图文配合,书画合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毕摩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俯仰天地、神游太虚的艺术观照法,以抽象手法,将心灵之“象”自由地组织在一起,表现了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透析出一种原始绘画艺术的质朴精神,彰显彝族民众独特的审美意识。
降至现今,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彝族民众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需要日渐减少,毕摩绘画艺术日趋消失,亟待保护。
二、杰出价值:毕摩绘画是彝族古老文明的延续载体,见证了彝族“书画合一”古老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毕摩绘画是彝族毕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像以画符”的产物,对于研究原始绘画艺术与文字的发生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有自源文字传统的民族汉、彝、纳西都有非常古老的绘画与文字符号传统,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大多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而彝族毕摩绘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毕摩与民众的仪式生活中,对于研究宗教、绘画艺术、原始文字符号等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是毕摩绘画以其独特的“观物取像”法,直指精神之“骨”的方式,体现出的拙稚质朴、浑然天成的韵味,而正是于这种神秘而纯真,生硬而简洁的绘画形式透出的韵律与节奏中,体现出远古人类可贵的探索精神,铸就了彝族民众的独特的审美世界,以其特别的格调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特别是“藏彝走廊”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为现代绘画艺术提供了远古文明的借鉴。
3、是毕摩绘画与古老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联结彝民族成员间民族认同、心理认同的主要纽带,对于民族自信力与情感的培养,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供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摩绘画,自古传承于彝族毕摩群体中,又通过仪式的方式传播于彝族民众间,拥有极其广泛的接受群体,随着毕摩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