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几年民族音乐的变迁,都大概浓缩在了“山鹰”身上:从早期的《我爱我的家乡》开始,旋律是单纯的原生彝族音乐,但是节奏有了改变。如很长的“阿伊阿支”剪接成A段B段和结尾,同时又将它原本要阐释的道理留在了歌曲中,所以百姓们传唱起来就更为方便和喜欢。到《走出大凉山》之后,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七月火把节》、《我在沿海一带》《索玛花》等,甚至因此参加了亚洲音乐节,站在了国际舞台上。乔羽作为音乐界泰斗这样说:“山鹰的诞生,给中国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再后来到《离开家的孩子》,则表达了我们背井离乡到广州的心声。虽然是汉语歌词,但是创作思维还是彝语的。到《火焰的人》,山鹰实际开始走了一些下坡路,因为制作人和我们产生了矛盾,如我们意图将富有彝族特色的悠长前奏加入歌曲中,制作人却认为多余。他们甚至想将我们打造为“小虎队”式的组合,这就是文化观念差异上的碰撞。所以这才有了“山鹰”所经历的高地行走,漂泊采风的经历,从西藏、云南、贵州转了一圈回来才最终发现,实际我们苦苦寻找的根基还是在这里。所以才写下了“我想要回到最初的地方,我想要回到古老的地方”,才有了《忧伤的母语》,很多人不能理解,说改革开放了,母语应该是快乐积极的,怎会忧伤?可是作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我们,躲着哼着母语歌曲的我们,已经知道母语开始忧伤了。其中有首歌叫《独子笛奏》,我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和疑问:“为什么渴死在井水旁边?为什么冻死在柴火旁边?往前一步可以么?后退一步可以么?”往前是跟着别人往前,还是自己往前?是只能停歇在这里,还是能够后退?这是都是我们借助音乐表达的反思。其中也不乏《蓝色愿望》中诉说的问号。到后来《忠贞》发行,很多媒体朋友就问为什么要忠贞,太老土了,这个年代还有谁忠贞?我坚持自己的看法,觉得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的忠贞都是很重要的。这其实是我们追寻多年后的一个答案。
而我为什么要说彝族音乐会引来一个可能的春天?因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都开始兴起组合风,而“山鹰”在这方面的引导是做出了贡献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就仅仅在彝族音乐组合方面,“彝人制造”“太阳部落”都兴起了,这些都是复兴的好现象。虽然母语音乐在汉语歌曲中受到压制,母语专辑做出来甚至卖不出去。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将根基的东西重新抓住,不脱离自己的土地和文化,并将伴奏等元素现代化、世界化,我们就有希望,彝族音乐就会有属于它的春天。
“彝族母语文学发展蓬勃向上——在彝族文学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阿巴乌呷嫫(彝族母语女作家)
![]() 尊敬的各位参会老师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会议并见到你们。下面谈谈自己对彝族母语创作方面的一点认识和感受。
第一:文学作品在人类社会上的价值。一个有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存在就应该存在自己的母语文学作品。不是日常生活离不开文学作品,而是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着文学素材。然而,文学作品是生活琐事陶冶出来的精华,所以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这是其价值。
第二:彝族母语文学创作的进展方面。彝族人民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规矩以及自己母语文学作品,目前各方面的文化都得到蓬勃发展,文学事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古传的《玛母特依》、《聂窝特依》、《阿嫫妮惹》等名著是其代表性的著作,也是典型的古代彝族母语文学作品。近年来,以阿鲁斯基、阿库乌雾、阿蕾、贾瓦盘加、邱林等为首的现代彝族母语文学作家的涌现,是彝族母语文学创作史的传承和榜样,也是把彝族母语文学创作事业推向高峰的一个里程碑,他(她)们的作品就是彝族母语文学创作进程的灿烂标志。
第三、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讲,素材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挖掘和加工这三点。存在是指素材本身的存在,发现是作者发现素材、对挖掘也不可轻视,比如一个小坑从平面看不到什么东西,可一挖掘起来里面的含量就丰富多彩,加工更为重要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一个素材正如一块未经加工的原料,而作品是一件经过设计师精心设计加工而成的精美衣服。通过以上这四个步骤可以把最平凡的人、事、物、加工成不平凡的作品。这里举个例子,有个地方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山,人叫它“瓦比依青”,它四季常青,抵风抗雨,一直养育着依偎在它怀里的万物,给人质朴而伟大的榜样和楷模,我就借它的无私的精神创作了一首题为《里莫哈老》的一首诗(因为里莫哈老在瓦比依青的山腰上),有的读者就问我诗中那个神奇美丽的里莫哈老在哪里,把一座平凡的山搬到了书本上来真不容易!(这首《里莫哈老》在网上也可以看到)。这座山自古就存在着,可是如果不去发现、挖掘和加工,它的内容意义就不会形成一首诗。这就是以上四个步骤的体现。文学创作还有许许多多的特点和技巧,这里就讲这点。
另外一点是我个人在十几岁时开始用彝语文创作,当时一点写作理论都不懂,只知道自然界的形态之奇特美丽,当自己的处女作《真感人》得以发表在刊物上之后,收到了一个印有七元的单子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后来问其他朋友才知道是稿费,原来发表作品还有报酬。回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很无知,但编辑老师们一次次鼓励自己说继续写,多写点,你的作品不用多加修改,所以坚持了下来。后来因为彝文刊物较少,发展到学习创作汉语文作品。
我相信,今后在党和国家对民族事业发展的不断关怀和许许多多的彝族母语作家们共同努力下,彝族母语文学创作历程会更加辉煌灿烂,作品会更加璀璨耀眼, 总之彝族母语文学发展正蓬勃向上。
“关于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的思考”
侯远高(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近年来,由于凉山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彝族同胞对母语文学艺术作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使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一个以彝语文为载体的文化产业正在形成。彝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目标初见端倪。
这些变化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经过多年双语教育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个彝族母语作家和艺术家群体,特别是一批业余作家和民间自由艺术家的出现,使这个群体充满活力;第二、凉山本地的公共传媒网络已经形成,除报纸、杂志、电影和广播以外,凉山的电视和互联网空前发展,彝族文化传播的平台越来越多。特别是正在试播的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有可能全面推动彝语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随着凉山城乡经济的发展,一个以彝族乡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文化市场初步形成,彝语音乐光碟(歌曲、说唱、民乐)、彝语电视片、译制片和彝语戏剧等,非常受欢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母语文学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彝语文学艺术创作和制作主要由民间人士推动,政府部门在推动母语文学艺术发展方面处在被动局面,没有发挥出主导作用,导致发展方向不明和投资不足;第二、母语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有待提高,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和音响作品充斥市场;第三、母语作家脱离彝族乡村社会现实的问题比较严重,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和传播现代文明的母语作品都很少。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有鉴于此,我们对于凉山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有如下思考和行动:
一、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现代文明为方向,以促进彝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为根本目标
长期以来,凉山不仅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也是一个文化二元结构的社会,城市是汉文化的世界,彝族文化则主要在乡村传承。由于母语文化发展长期滞后,彝族群众不能通过彝族语言和文字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世界文明成果。一个彝族青少年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汉文化的教育,就会永远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不能公平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要想摆脱这种民族文化日益被边缘化的局面,母语文化的发展就成为最关键的环节。一个以彝族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城市现代文明是民族现代化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