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库乌雾:“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春天到来了”
![]() 母语消亡,是民族消亡的前兆。
个体文明,是从母语能力的拥有和自觉开始;族群文明,是靠母语叙事体系的形成和延续推进。
一、国际国内背景
“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至少有3000多种面临消失的危险。有报告预言到2050年,90%的人类语言将从地球上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毕斯塔在“2008年国际语言年暨第九届国际母语日”论坛上指出,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互联网以及全球化的冲击,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
据统计,联合国注册的语言有6000多种,而全球97%的人使用的语言种类仅占全部语种的4%——也就是说,占全球人口3%的人说着全球96%的语种。而且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0人会说,有1/4的语言不到1000人会说。同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世界上3/4网页是英语网页,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尤其是没有文字的土著语言,消失危险更突出。
每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绝无仅有的世界观、文化、哲学、思维方式,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一旦消失,最终可能导致此种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有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5个语系的130多种语言,地方、民族语言文化十分丰富,但现在19种语言已显露濒危特征、活力不足,73种已走向濒危或属濒危语言,8种已完全失去交际功能。
对此,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认为,一些弱势语言活力不足、功能减退的原因,有全球经济一体化、交通、媒体和信息化的发展、族群互动的加速等。而内蒙古大学副校长、专门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呼格吉勒图认为,互联网的使用是加速民族语言消亡的主要原因。相类似的观点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高科技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会加快一些语言的“灭绝”,使全世界的语言文字趋于统一,语种的多样性遭到破坏。
据统计,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因存在一个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情况,50多个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使用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有6800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目前,中国实行民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有1万多所,使用21个民族29种文字开展教学。每年全国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种,总印数一亿多册。此外,《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计划》提出,将调查、收集、研究、整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数据库,现已有裕固语和鄂伦春语两个试点语言保护。
“作为不可再生的民族语言保护,应该与生物物种灭绝、全球变暖一样,受到世人关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这样说。
二、彝族母语文化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1、彝族母语濒危预示着彝族传统母语文明的转型与文化的消亡;
2、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生态;
3、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
4、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能量源;
5、保护彝族母语文化就是对境内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三、彝族母语文化保护的措施和途径
1、法律保护:彝族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要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对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权的规定来保护彝族人母语习得、母语传承、母语生存与发展的合法权益。
2、教育保护:通过政府实施的双语教育教学来实现母语文明的传承、保护和传播的目的。特别是少年儿童是母语的未来,彝族地区特别是城镇幼儿园教育要注意加强母语启蒙教育。
3、传媒保护:文化的要义是传播。就是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的保护方法和途径。如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彝族人网、阿库乌雾母语保护官方网站)影视作品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母语转换:一是直接用母语进行剧本创作和拍摄;二是将汉语等其他语种作品翻译成彝语在彝族地区进行传播。
4、实物保护:民族器物是一个民族的有形文化遗产。要通过建立博物馆、民族器物展示会、民族服饰及表演、家庭博物馆、民间收藏等进行的母语文明的实物保护措施。
5、婚姻保护:跨族际通婚是母语的第一杀手。保持族内通婚可以一定程度地保持母语传承,延缓母语流失,达到母语保护的目的。如今境内少数民族大量的跨民族通婚现象会加速其母语流失的速度。
6、文艺保护: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叙事体系和方式,是母语自身的形式和内容,也是母语文化的第一载体。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唤起母语人群对母语的自觉,让沉睡的心灵重新受沐和感知母语的魅力,心灵深处得到净化和超越;也提醒“他者”对人类各阶段和各类型的母语给予足够的尊重,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灵与灵的对话。如母语文学创作、原生态音乐、绘画、摄影、书法、母语戏剧等方式都是十分有效的。
总之,母语保护要真正树立“保护母语,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观念和责任意识,要始终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孩子做起”的原则。
四、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春天到来了
在我们了解了上述这样一些世界各地各族的少数族群的母语的存在现状,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和意义的情况后,为什么我还要说彝族母语文学艺术发展的春天到来了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可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第一、从国际背景看,世界性的少数族群母语濒危现象已经唤醒彝族人的母语危机意识。
第二、从传承和保护语境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语境(国际保护、国家保护、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运动的实施),已经警示彝族知识分子的母语文化保护意识和责任。
第三、从理论层面看,文化相对论、文化多元化、全球本土化、东方主义等人类学和文化学理论的崛起,深刻影响着彝族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确立和文化尊严的自我树立。
第四、从社会经济条件看,由于彝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开始由原来的“为了生存而放弃母语”逐步过渡到“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尊重自己的母语文化”的转变。
第五、从文化书写主体看,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由原来的“他者书写”时代已经转变到“自我书写”时代。即从“写彝族”到“彝族写”;从“画彝族”到“彝族画”;从“唱彝族”到“彝族唱”;从“跳彝族”到“彝族跳”等等。
第六、从传播方式和途径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非常注重母语文化的品质和性格,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都可以应用到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创造、传播和传承事业中去。如母语戏剧、母语影视、母语歌舞、母语音乐、母语绘画、母语广播等等都可以通过最先进的手段和途径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有理由说:
彝族母语文学艺术的春天到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