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全国彝语文规范方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了正体字和标准音的规定,接下来可以谈谈,凉山彝语次高调的问题,当然由于种种客观的历史原因,在1980年,国务院批准的《规范方案》中,设置了次高调字,即所谓在中平调上增加一个次高调符号“^”,就多出来345个字。共同构成凉山的彝文方案,当然其不足之处,在于其设置缺乏科学性,不易掌握,其实次高调这一语言上特有的声调,也不需要体现在文字上,诸如,汉字的儿化音,轻声就未体现在文字上,倘若价格符号在汉字上,那将是多么的荒诞和可笑。彝语的次高调绝大部分是从双音节词汇扩展到四音节词而来,增强语气的。比如凉山彝语: 再者凉山彝文一字一音全表音的盲目性,有些音位的字承担了过多的意思,可以考虑增加字。这也是传统彝文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下: 原《规范方案》一个字: “mu33”,①adv.……地,②gr.地(副词变化),③v.编,④v.成活,⑤v.驯化,⑥adv.全部、都,⑦n.马⑧n.天。等等,当然其音位下不止这几种意思,还有很多,然而我们在看毕摩老彝文经书,至少能确定,四川这个音位下至少应该有三个字,①" "n.马,驯化,成活均有马而来,②" "n.天,也是规范彝文的本字意思,相反把所有天的意思归纳在“44”调上显得有些荒诞,老彝文少有此中读法。③" "adv.地,其后副词很多由此而引来。 当然,彝文正音的过程是艰难的,历史形成的音和形的问题,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我们现在是要规范上,必须要拟定一个标准,而这一前提是以《规范方案》,所以,我们要在纠正字音上以北部方言为准,在确定标准字和音之后,不遗余力的形成彝族的民族共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