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全国彝语文规范方案亟待解决的问题
彝文同汉语一样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然而彝文的象形是不同于汉字的象形形态——图画表示,而是一种高度线条化的象形形态勾勒出的文字符号,体现了彝民族的心理状态和民族意识形态。原始意义的彝文都是指示一个固定的原始意思,而发展成多个意向,而并非表示一个音节,只有正确把握好了彝文的意识形态和原始意思,才能够统一彝文,使彝语文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
自1980年开始,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彝族文字工作会议上,四省区的彝族代表、彝文学者一致同意开展彝文统一工作,也为全国彝语文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之后在这一指导性文件下,成立了四省区彝文协作小组,并出版了《彝文字典》和《彝文字集》,当然这样一种工作精神和勇气值得褒奖,但是,对于这样一本“超方言”的通用彝文字典,所谓音不同,就带来很多问题,何谈规范彝文,因此在全国彝文规范工作中几乎是不可取的。对于彝文字的比较,前提是抛开四川凉山《规范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不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果吉•宁哈先生对比得出彝文的同源字高达80%以上,日常字几乎一模一样,诸如:

2009年,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工作化委员会在西南民族大学挂牌成立,也标志着全国规范彝语文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其成立后的几次会议中,制定了并通过了通用彝文拼音和通用彝文方案,并陆续开展了编撰通用彝文字典和研制计算机通用彝文系统等等工作。当然这些工作将对全国彝语文规范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我国彝区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