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北禄劝武定纳苏彝人的丧葬习俗 作者:张纯德 等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彝族纳苏人历史上行火葬,从明末清初以来则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其土葬传统习俗可分为停尸、人殓、家祭、场祭、指路、安葬、脱孝等程序。现以老人病故为例,分别概略叙述。 一、停 尸 当老人病危且预后不良时,其卧铺须挪到堂屋火塘边,除家人寸步不离外,村乡邻舍亦来日夜陪护。处于弥留之际,准备三只待燃土炮,一匹彝语称为“纵姆”的坐骑。同时另支派专人牵一匹马,带上一升米、一壶酒前去延请毕摩、以及一对唢呐匠。到了快“落气”时,用一只可辨公母,彝语称为“散赞昂”的半大鸡,将鸡嘴洗净放人其口中“接气”(男用公,女用母),直至鸡被捏闷而死(该鸡最后在坟山焚烧)。接着,用一小块红布包少许碎银及米放人口中,布包用红线男缠九绕,女缠七绕地缠绕,并把线头留在口外。这时料理者一手托住其下巴,以防咽气后张着嘴;一手抹下眼皮,以防“死不瞑目”。与此同时,燃放三响土炮,坐骑配上鞍褥,拴于正房廊柱,站立于廊下院里。放炮意在宣告老人已去世,坐骑则供亡者灵魂回归祖先发祥地时乘骑。彝族俗语说:“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听到炮声,村中青壮男女都会放下手中活计,自动结集丧家帮忙。男子多是腰束一把砍刀,刀把挂一根用于背负的麻绳。 随即,用人浸了桃枝、青篙的热水给亡者净尸,并为其穿戴寿衣。妇女寿衣一般内穿一套其出嫁时穿过的素雅干净旧衣,外穿一件白布上衣,再穿一套刺绣素雅的绸缎或青黑布老年装(不加围腰);头戴顶部白丝线绣有八卦的黑布内帽,外加黑布及黑纱帕缠成的包头;脚穿翘头绣花老年新鞋袜;耳戴玉片耳环,左手戴一只玉镯。男人的寿衣也是一般内穿一套生前穿过的干净旧衣,外穿一件白布长衫,再穿一套绸缎或青黑布长衫;头缠黑布包头;脚穿白底黑帮新鞋袜。寿衣穿戴整齐后,将火塘中的火熄灭,在火塘上方铺床,将亡者头向东,脚朝西地仰卧,用一床素面被或一块白布覆盖全尸,在其枕旁点一盏菜油灯,献一支鸡(扭脖至死)及上放一枚熟鸡蛋的米饭、酒、茶各一碗。 停尸妥当,待毕摩到来,同时带来了经卜算确定的丧礼场祭日期,丧家即支派专人向舅家及四处亲友报丧。接着丧家请两位宗族内有威望、办事认真、懂礼俗的壮年男子分别为内管和外管。内管受丧家全权委托,负责丧葬财物安排及收支登记;外管负责人员调度支派,以及备办伙食和吊丧者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