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北禄劝武定纳苏彝人的丧葬习俗
彝族纳苏人举办丧葬祭仪,宗族各家均有在物力上定额相助的义务,一般是五升粮、三斤酒、半斤盐、一只鸡、一只羊或一头小猪、一背烧柴等。除此,视丧家需要及亲疏关系,多有额外助以若干粮、酒、货币和牺牲,这些义务相助和额外帮助,以及亲友吊丧的丧礼,均要一一登记清楚。另外,宗族置有公有大号、长号、鼓、锣、钹、土炮、五色旗、帐篷等丧葬一应用器,专供宗族成员丧葬和吊丧借用(唢呐则由吹奏匠自带)。同时置有可供接待千余人的炊事就餐用具,专供宗族成员喜白红事借用(交还时有损坏者,须照数额、规格赔补)。 二、入殓 老人的寿材一般都已事先准备就绪,大多用青松或杉松,只有少部分能用柏树。彝族纳苏人传统认为,不分男女,寿过五十六岁就可着手准备“老房”即寿材,所以大都已上了生漆,且于首尾两端分别绘有太极和“ ”字等图案。若事先只备有板材,则在病重或弥留之际就得请木匠加紧打造。 棺木清扫干净,摆于火塘边,由毕摩边向内喷酒,边用一枝黄连刺刷扫,且口中念“避!……”。之后于底部撒放柏枝叶,铺上新的蒲草席、棉絮、白或兰布垫单,放上以柏枝叶为芯的枕。移尸人棺,四周塞放其生前穿用过的棉、绸质衣物,面部盖上经香火烙洞(男九洞,女七洞),彝语称为“涛秋”的黑色盖脸布,盖棺后披上棺罩,棺罩又称盖棺布,彝语称“纳确”,是用黑布为底,上贴白纸剪就的鹤、雁、松柏及传统图案。在这一料理过程中,参加者忌讳影子投人或眼泪滴人棺内。灵枢用两条长凳作垫,首朝堂屋正避,尾向屋门摆于火塘上,其上放置孝衣孝布,待丧家及宗族孝男孝女分别前来上香磕头、哭灵时予以穿戴。 三、家祭 灵枢前即脚端前摆放一张饭桌,由毕摩布置灵堂。一般桌上点燃一盏菜油灯,摆放两个巴蕉或地莲花截节的墩子用以插香;一把装满谷物的三升斗,上放一碗米,米上置一块盐;米碗旁一边插有用灯芯木芯瓤卷成圆形并夹于竹棍中的白卷盘,以代表白银,另一边放有黄莲木切成的木片,以代表黄金;谷斗前摆酒、米饭(上放一枚熟鸡蛋)、茶(用青枫栗树叶燃烧放人清水中)各一碗;钱纸若干,备供上香磕头者烧祭。桌上所有摆献物品,均须丫一地打醋炭予以洁净。桌前地面铺一床折叠新草帘,专供在其上插布树枝神座。用以打醋炭的烧红鹅卵石、马桑树枝、青松毛随时备用,以便所有向亡者祭献的物品均得到洁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