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纳苏彝人的丧葬习俗

2012-3-1 10:04| 发布者: 苏月飞阳| 查看: 9267| 评论: 0|原作者: 张纯德 |来自: 中国彝族网

摘要: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彝族纳苏人历史上行火葬,从明末清初以来则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其土葬传统习俗可分为停尸、人殓、家祭、场祭、指路 ...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纳苏彝人的丧葬习俗


    接着进行“指路”祭仪,祭献一只壮羊,此羊称“开路羊”,经宰杀使其头、皮、尾、四脚相连,并披放于“太阳桩”上,让羊头朝东昂起。孝男孝女跪拜于灵枢侧祭坛前,鸣炮三响,唢呐及乐声起,然后毕摩诵《指路经》,让亡者三魂中的“心魂”乘坐高头大马,赶着羊群,从祭场“太阳桩”起程,指导其不迷途地回归祖先发祥地,永远与祖先快乐地团聚。彝族纳苏人为亡者灵魂“指路”,实际是祖先迁徙路线的返向地理描述,向东到今云南昭通一带,然后渡过金沙江,到达今四川成都平原一带。

六、安葬

     “指路”祭仪结束,在土炮及唢呐等乐器声中起灵第二次出殡,向坟山进发。在当天早上,即已支派人员,在坟山按丧家指定位置挖好坟坑,一配偶先已去世的多行合葬。出殡队伍顺序仍是两人在前撒钱纸,然后是持“接气鸡”尸吊杆者、八人扛抬的灵枢、魂幡及纸花架、唢呐及乐器队、毕摩、孝男孝女、背负酒及祭品者。出殡队伍来到河边或适当地点,孝男孝女在路心扑卧成纵队,让灵枢从身上抬过,如此三次,叫做为亡者“搭桥”,以尽孝道。然后除至亲孝男孝女外,大部分返回相帮拆毁并燃烧祭场青棚,准备晚饭。

    灵枢抬赴坟山途中,八人一班随时替换。彝族纳苏人认为,男青年第一次抬灵枢,最好是男性老人的,这样会一生有力气,所以常有争相扛抬。灵柩须在途中休息一次,毕摩向亡者献酒,丧家亦要为众人敬酒敬烟,以表感激之情。

    来到坟山,灵枢置于坟坑前,先于坟坑正中埋下一枚鸡蛋,四角分别烧上钱纸,于后侧靠坑壁正中栽立一根青松棍,使其高出地面三、五尺,作为端正墓向的测杆。然后毕摩向坑内喷酒,用刺枝扫刷,并向坑底撒放柏枝叶。与此同时,用一床毡子遮住灵枢上方的光线,打开棺盖,检查尸体是否移位不整,这叫“清棺”。盖棺鸣炮、吹奏唢呐及乐器而下葬。待灵枢在坑中位置摆正后,孝男、孝女、孝孙等用上衣后襟兜土向灵枢四周撒放,意在为亡者负土建新房。然后众人动手铲土掩埋,直至垒成坟堆,再铲草皮整个培盖后撒上青松毛,待以后再砌石立碑。在墓前插香烧钱纸,献酒、茶、米碗(上放一枚熟鸡蛋)各一碗,并在墓前空地上焚烧“接气鸡”尸、魂幡、纸花架、棺罩、抬杠等物,亡者三魂中的“脚魂”从此永远在墓地守望。送葬人员全部回丧家,在大门外先要依次跨过刺枝和火堆,意在将不详邪秽隔留门外。丧家设酒宴款待众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当天晚上,孝子要在从家到墓地的半路上烧一堆火,第二晚移到离家较近的路上,第三晚在大门外,表示家人没有立即忘却亡者。

    第二天早上,带一只羊或小猪到墓前祭献,意在给亡者“送早饭”,并加修加固坟堆。同时,丧家派专人护送毕摩返家,除其坐骑外,还有专驮其酬劳的驮马;唢呐匠酬劳多为三斤酒和一些货币,一般没有专人送返。毕摩和唢呐匠离开丧家时,丧家在其后抛刺枝、泼冷水,他们都会不回头地说:“不敢再来了!……”
 已同步至 苏月飞阳的微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