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北禄劝武定纳苏彝人的丧葬习俗
灵堂布置就绪,唢呐吹奏哀乐,毕摩首先献水、献酒,诵念《献水经》、《献酒经》,由此开始,整场丧葬祭仪,凡由毕摩祭献,均要诵念相应的彝文经书。随即丧家祭献鸡、猪、羊各一,然后宗族各家献鸡、小猪等牺牲。同时孝男孝女上香、烧钱纸、磕头,按照亲疏关系,分别穿孝衣(重孝)或戴孝布、哭灵,并整夜守灵。 第二天早上,毕摩献过酒、茶,丧家仍用鸡、猪、羊各一献过早饭,宗族各家用一高足漆盆盛满米饭,上用煮熟腊肉切厚片盖满,携半斤酒,持三柱香来灵堂献“份饭”、磕头。 四、场祭 场祭即在宗族公共祭场搭建青棚,举行隆重祭奠。旧期一般择定在家祭开始的第二天即宗族各家献过“份饭”的当天中午移灵枢人场。若日期不吉,家祭最多只能延长一天,否则就得另择吉日再行场祭。出现家祭与场祭日期不能衔接的致因一般有:一是日期不吉,这有两种据情而定的处理办法:若在半年内可择到吉日,则将灵柩在家中进行浮厝,待到吉日再行场祭,然后指路、安葬,仍属热丧;若一两年后方可择到吉日,则先指路、安葬,到时用茅草扎人代之,补行场祭即办冷丧;二是家庭经济拮据,一时无力场祭,则家祭后即指路、安葬。这样,有的过三五年后,待财物有所准备,再举冷丧,也有个别家庭不再办冷丧。 在进行家祭的同时,已着人在祭场搭建青棚,青棚一般建成一正两厢格局,正棚三间为灵棚,两厢主要放牺牲肉等食物,另建有炊事棚、牺牲栏等。时近中午,灵枢从家中正堂由八人抬人祭场灵棚正间。抬移灵枢,有宗族公有的抬架,抬杠则临时制作,最后在坟山上焚烧。棺木忌用铁钉等铁质加固,捆绑灵枢亦忌用千斤,只能用麻、草、皮质绳索。灵枢从家中移人祭场,是第一次出殡,鸣炮起灵,两人在前沿路撒钱纸,以魂蟠、纸花架、五色旗、拴吊于竿上的“接气鸡”尸为前导,其后次序为灵枢、原来供于灵枢前桌上的三升米、一对巴蕉插香墩、两只祭羊、亡灵坐骑、持神枝摇祭铃的诵经毕摩、一对唢呐、一对大号、四支长号、一面大锣、一对鼓、中锣、小锣各一对,最后是每人手持三柱燃香,一路哭嚎的孝男孝女。 在灵枢起移离家后,清扫堂屋,垃圾与树枝神座,连同亡者病期所有垫盖、生前所着破旧衣物、平时常用的一些用物等均送至村外路口焚烧,并让堂屋火塘生火。 灵柩人灵棚正间,首朝北,脚向南地鸣炮安放,其上放着待吊丧亲友披戴的孝衣孝布,其前如家祭般重新布置灵堂,插布树枝神座,打醋炭用品仍随时备用。魂幡、纸花架、五色旗等插于祭棚前空地上。然后改由亡者坐骑、祭羊为前导,以诵经毕摩、乐队、持香孝男孝女为顺序,鸣炮后绕祭棚三周,亡者坐骑拴在灵棚正间前。接着,丧家祭献牛、猪各一头,羊两只,其后宗族各家分别祭献一只羊。 时近傍晚,四处前来吊丧的亲友陆续到来,其中丧礼最重的是舅家及亡者女儿,一般殷实之家的丧礼除牛、猪、羊三牲外,粮、酒、货币若干,以及香、钱纸等。其吊丧队伍动辄三、五十甚至上百人,队伍行走顺序一般以鞍褥齐全,并配戴大铃、串铃的“吉罗姆,即“送魂马”为前导,其后为魂幡、纸花架、五色旗、三牲、驮粮、酒马、唢呐等乐队、毕摩、吊丧主家、火枪队等。贫困之家的丧礼一般为一只羊,至少五升粮及五斤酒,以及香、钱纸等,人数五、七人不等。吊丧者到来,祭场鸣炮迎接,吊丧队伍亦鸣放火枪。吊丧主家人灵堂扶棺哭灵,然后由自家带来的毕摩献酒、茶,吊丧主家上香磕头,烧钱纸,披戴相应的孝衣或孝布。与此同时,随人将魂幡、纸花架插于祭棚前空地,并在相应的位置打帐篷,各自帐篷前烧一堆火、插五色旗、拴“送魂马”,唢呐及乐队亦在自家帐篷前吹奏。吊丧各家打帐篷的位置分别为:祭棚正间即灵棚正背后是舅家,以此为中心,女儿家、姑妈家、儿媳后家……依亲疏向左右两旁排列一,在祭棚后和左右形成半圆形。 吊丧者依先来后到,各自在灵堂前献牲,自带毕摩的自行祭献,未带毕摩的由丧家毕摩祭献,吊丧者及宗族各家祭献的牺牲,一般是头、脚、皮及左膀归祭献者,脖颈、左腿、肾等属毕摩,其余属丧家。 到了晚上,首先举行绕场祭仪。绕场俗称“绕鸡肠”或“卷草帘”,以丧家队伍打前,其顺序是大火把为前导,随后为举着“接气鸡”尸吊杆者,一手持神枝,一手摇铃,口诵《绕场经》的主祭毕摩、五色旗、唢呐及乐队、手持三柱香的孝男孝女;次后是吊丧的舅家、女儿家、姑妈家、儿媳后家……队伍。每家亦是各以火把为前导,随后是五色旗、毕摩、唢呐及乐队、火枪队、手持三柱燃香的吊丧孝男孝女。队伍排列就绪,鸣炮三响,吊丧者亦鸣放火枪,首先绕祭棚三周,再于祭棚前或旁空地上绕九曲十八弯即“绕鸡肠”。绕场间毕摩诵经声、唢呐及乐器声、火炮火枪声、孝男孝女嘤嘤哀哭声混为一体,响彻夜空。 绕场结束,孝男孝女齐在灵堂前跪拜,主祭毕摩献酒、茶后叙谱系、诵《祭奠正经》、并以凄婉的声调诵《哭灵经》。接着进行“播福禄”祭仪,、毕摩边诵《播福禄经》,边抓灵枢前供放的五谷撒向跪拜的孝男孝女,再用马樱花树枝蘸清水洒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