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笃慕故里:巧家
堂琅人是个神秘而智慧的族群。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能熟练使用纳西语、普米语、汉语等当地主流语言,而自己的语言仅限于自身族群内部交流。他们没有任何关于自己族群的传说,只说祖先从南京搬来。歌谣已失传,曾经有《十二月调》,用白族语唱,如今没人唱了。舞蹈和纳西舞相近,如今很少人能跳。他们没有彝族那样完整清晰的父子联名式的谱系,他们的谱系制作成一个松木灵牌,灵牌上仅保留三代人的姓名,如和氏桥家的牌位上竖排从右到左依次标明“祖母和一女之位”,“父和氏桥、母和老二之位”,“和氏门中之位”,“和氏那、和三子之位”。当第四代人出生了,就要把牌位上辈分最高的一代的名字刮去,牌位上始终保留三代。曾经有自己族群主持各种仪式的老人,称司阿姆,但现在从衣食起居到婚嫁丧葬,他们的所有风俗习惯都跟纳西族相同,以至他们中的老人过世了请的是纳西东巴做法事。祭奠祖先时在坟前祭台上垫上青松叶。几乎每个被采访对象都理直气壮地称自己是螳螂(tānglāng)人。当问及他们和彝族的关系时,他们无一例外地矢口否认自己是彝族,态度非常坚决。从他们的体貌特征、语音状况、崇拜青松等方面看,他们是地道的彝族,可是,他们却矢口否认自己是彝族,这是很奇怪的。这是个埋得很深的族群。如果回复到历史上去考察,大概可以理出这样一个思路:在从堂狼山沿金沙江上游迁徙的过程中,这个螳螂族群为了纪念自己祖先的居住地和祖先辉煌的历史,保留了“螳螂”的族称,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有过多么荣耀的过去,今天从他们自豪地称自己是螳螂人即可看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里,为了族群的生存延续,在和其他强大族群的生存竞争中,他们练就一套自我保护的生存本领,努力隐瞒自己的历史,隐姓埋名,隐藏在其他族群中,但却把代表自身记忆和文化的语言保留下来。丽江市地方史志办主任杨树高认为他留人和螳螂人一样神秘,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建议我们到永胜县去调查。在永胜县六德乡,在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强、六德乡文化站有关专家的陪同下,笔者一行到他留山寨,参观了壮观的他留坟林。 他留人,1953年划为彝族。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