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府,即今宜宾)。 希姆遮率部回到先民发祥地之后,与原地居住的实索(蜀叟)群体,发展成为崇拜龙、虎的卢鹿部族(卢鹿亦作鹿卢,后作倮儸,义为龙虎;彝族原始社会母权时代崇龙、父系时代崇虎),希姆遮被后世历代彝族尊崇为父系一世祖。 《大定府志》 和《贵州通志》 、《安顺府志》、余达甫(若泉)著《且兰考》(且兰即扯勒)等方志、论著说: “孟赾者,助武王伐纣者也”。 “一世孟赾,从旄牛徼外(喽姆密尼)入居邛之卢”。 “大定(即大方)地隶罗施(即罗甸国,亦称罗施国或罗氏国,罗即卢)昔称卢鹿”(后称倮罗)。 彝书所载“希姆遮父系时代”的古人类文化,已被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贵州威宁中水镇等地发掘出陶器刻文,并在川、滇、黔发掘出很多商、周时期的青铜兵器和用具。在楚雄彝州出土的铜鼓数量,可称世界之最。通过这些文物折射,可知彝族在父权制确立时期已具有较高的手工业工艺和彝文运用水平。 彝族原始社会于商末周初确立父权制后,从一世希姆遮之后开始父子连名至32世六祖分支之际(其父子连名世系载《爨文丛刻•上编》见附后世系表),彝书记载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过程有: —— 密喳拐称雄“液哪”和“液舍” 密喳拐,希姆遮六世。彝汉文史志译音有密作拐、恒乍耿、诧规等同音异写;液哪,义译为黑水,指今北盘江流域,有云南、溢纳、以那、以拉、迤那、夜郎等同音异写;液舍,义译为黄水,指今南盘江流域,有溢实、玉舍、于实、于矢等同音异写。 希姆遮父系发展到6世密喳拐之时,部族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极好的南、北盘江流域创立了基业,密喳拐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黔西州续志》说:“孟赾之后,六传而至诧规,居濮及乌……濮即云南之东川、沾益,乌即贵州安顺、兴义。濮与乌,又相连而并也”(相连而并,即部落联盟。今四川凉山彝族称:濮乌人是彝族历史上最强悍的先民)。 濮与乌相连而并的地域,就是液哪(夜郎)的最初版图。 —— 卢鹿部与可蒙部联姻(即联盟) 可蒙,有可姆、考姆、昆弥、昆明等同音异写;陇贤君著《 中国彝族通史纲要》称古莽国;其势力范围,在今澜沧江和雅砻江流域,北与博纳部(白狼部,义译大山部)相连。(马学良先生认定:《白狼王歌》特别与彝语相近)。 希姆遮13世卢鹿部迫勒道的势力在今云南东半部和贵州西半部崛起之后,迫勒道娶当时在今滇西和川西一带称雄的弥可蒙之女可蒙舍楚为妻,以联姻结成部落大联盟。 迫勒道长子道赤叩 (又随母系称弥赤叩)与毕以,实楚等部联合,首兴“纪”(君)掌权,‘莫”(臣)行令,“布”(师)祭祀的“三位一体”宗法统治制度。当时的实楚呗摩已是掌典籍司宣诵、祭祀的大经师。 迫勒道和可蒙舍楚的后裔道氏9部中,长房道赤叩掌握宗法统治权后,有7部演变为后来的西南地区部分彝语支民族;唯有幺房道慕尼不变,被其后世至今的多数彝族尊为直系先祖。彝书因而有“彝始道慕尼”的记述。 ——武氏十二部,十一过河变 道慕尼下传15世到娄珠武(希姆遮28世)之后,后裔因“住地野兽多,迁往液阁去”(液阁,为四川盆地),形成“武氏十二部,十一过河变,武洛撮不变”的对流演变和融合分化格局。留居先世密乍拐地域的武氏,称“武液哪家”。 武洛撮,有落措,老撮等同音异写,义为石人(今岷江上游有很多石人冢)。直到宋代,汉文史志仍在称呼居住贵阳一带的彝族为“矩州石人部”。其所居之山,亦称石人山。陇贤君在《中国彝族通史纲要》中,把一直在四川盆地放蚕收茧织丝绸的实索(蜀叟)人和石人统称为“蚕丛氏”。 ——洪水泛滥 武洛撮下传两代,为希姆遮31世笃阿慕。彝汉文史志音译,有仲牟由,仲牟由男、隆穆、祝明、居木、居木乌伍,笃阿姆、独幕俄、笃米、独姆、独慕等同音异写(有的学者称其为“杜宇”)。 在“笃慕的时代,泛起了洪水”后,居住在液阁(四川盆地)的“祖先笃阿慕,骑着他的马,赶着牛羊群,迁往洛尼博”(洛尼博,义译为青石山或青龙山;在金沙江右岸的滇东北境)。 毕节地区辛亥革命先驱余达甫即余若泉(彝族恒部扯勒氏又称且兰氏后裔)在《且兰考》中说:“周之叔世,杜宇称帝于蜀。蜀有洪水,隆穆避居南方,诸夷奉以为君”。 《中国彝族史学研究》一书认为望帝杜宇和隆穆之名,即笃慕的同音异写;其活动中心,在今四川成都、广汉,郫县一带。 公元1989年11月23日,新华社报道: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钱玉趾先生破译郫县出土的古蜀国铜戈铭文为“诺苏用的铜戈”(诺苏,彝族自称)。 ——六祖分支 笃慕部族在云南洛尼山为中心的广阔地带,从事畜牧和农耕逐步繁荣起来,与东、南、西三方的青,红、白三部卢鹿结成联姻(联盟)体系,笃慕被各部古夷人尊为宗法首领。 笃慕死后,这一联盟统一体系即告解体。强盛的笃慕后裔,拖着原始社会母权制的残余尾巴,按母系三支,分为父系六部。 一部 慕阿切 二部 慕阿可 武支系武乍支系 支系 乍支系 母系一支 父系 分布(宗法割据)“楚吐姆卧”地方;即今滇南红河流域和滇东的南北盘江流域,滇西哀牢山区和苍山洱海地区。 三部 慕阿热三四部 慕阿卧 部 慕阿热 四部 慕阿卧 糯支系糯恒支系 支系 恒支系 母系二支 父系 分布(宗法割据)“洛博姆阔”地方;即今川西凉山和乐山地区(称曲涅、古候二部)以及滇东北(称西恒乌蒙部)和川南(称东恒扯勒部)等地区 布支系布默支系 支系 默支系 五部 慕阿克五六部 慕阿齐 部 慕阿克 六部 慕阿齐 母系三支 父系 分布(宗法割据)“舍液尼朋”地方;即今金沙江南岸东西两端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川、曲靖和贵州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地区、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和黔西南两州等地区。 这一历史过程,为今滇、川、黔、桂四省(区)多数彝族所讲的“武、乍、糯、恒、布、默六祖分支”(有部分没有“六祖分支”概念的彝族,则分别称希姆遮6 世密喳拐或13世迫勒道或28 世娄珠武为先祖) 六祖分支,当在公元前5 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之际,当时,依仗武力实行宗法割据西南的彝族先民父系宗亲,在行使长子(即长房)主持祖宗祭祀等宗法权力中,第一部武祖慕阿切以大长老即大家长、宗族长(汉文史志称大鬼主)身份,承袭先世武氏十二部后裔拥有的宗法权力,统治和奴役胞族,形成集宗法权、族长权、行政权于一身的宗法奴隶主贵族阶级,亦称“武液哪家”。 《大定府志》等汉文史志,把这种宗法社会形态,描述为“西南夷俗尚鬼(尚鬼,应为彝族崇拜祖先)以竹为葆(葆为尊重、保护)谓之鬼筒(彝族称祖宗灵筒)推其大宗主祭(大宗,即长房、长子)谓之大鬼主”(彝语称长房、长子为“赫歇”,没有’‘鬼主”的意思;明朝天启年间的彝族起义将领安帮彦称自己为“四裔大长老”,可见安帮彦当时也认为“大鬼主”之称不确切)。 一部 慕阿切 二部 慕阿可 母系一支 父系 分布(宗法割据)“楚吐姆卧”地方;即今滇南红河流域和滇东的南北盘江流域,滇西哀牢山区和苍山洱海地区。 母系二支 父系 分布(宗法割据)“洛博姆阔”地方;即今川西凉山和乐山地区(称曲涅、古候二部)以及滇东北(称西恒乌蒙部)和川南(称东恒扯勒部)等地区 母系三支 父系 分布(宗法割据)“舍液尼朋”地方;即今金沙江南岸东西两端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川、曲靖和贵州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地区、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和黔西南两州等地区。 这一历史过程,为今滇、川、黔、桂四省(区)多数彝族所讲的“武、乍、糯、恒、布、默六祖分支”(有部分没有“六祖分支”概念的彝族,则分别称希姆遮6 世密喳拐或13世迫勒道或28 世娄珠武为先祖) 六祖分支,当在公元前5 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之际,当时,依仗武力实行宗法割据西南的彝族先民父系宗亲,在行使长子(即长房)主持祖宗祭祀等宗法权力中,第一部武祖慕阿切以大长老即大家长、宗族长(汉文史志称大鬼主)身份,承袭先世武氏十二部后裔拥有的宗法权力,统治和奴役胞族,形成集宗法权、族长权、行政权于一身的宗法奴隶主贵族阶级,亦称“武液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