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跟山鹰一起飞翔

9883 8
发表于 2009-6-2 22:29: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来源:新浪网

   十年前,还在念大学的时候,当时没有mp3,流行的是用单放机听磁带,不管是在宿舍、在路上,还是在厕所里,都随处可见手拿单放机、耳朵里塞着耳塞听歌的同学,就连打牌的时候,也经常是打牌的和参谋,俩人耳朵里各塞一个耳塞。一部好点的单放机要好几百,在当时算是奢侈品,我家里虽然很穷,但我姐姐很疼我,所以我也有一部。

    偶然的机会,听到几个彝族小伙子的歌曲,我被深深吸引了,他们就是来自大凉山深处的山鹰组合。他们的风格很淳朴,带着浓浓的乡情。刚开始也许不觉得,但多听几遍,当把自己也融入到那种空旷悠远而又神秘的意境中,心灵就会触动,歌就越听越好听。或许这种特别的感觉,就是他们想要带给我们的。当时山鹰出的所有的歌曲,我都欣赏多遍,比较喜欢《走出大凉山》、《七月火把节》、《彝人》、《索玛花》、《离开家的孩子》、《飞呀飞》、《情人的路》、《阿娌嫫》等等。

   1999年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网上搜寻山鹰组合的歌曲和他们的消息,但都没什么收获。后来我才得知,实际上他们也沉寂了几年。网上是这么说的:

   “在音乐界他们的地位却显得有些许尴尬——在所谓‘主流’音乐人看来,他们的作品带有浓重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歌”,而在彝族或传统少数民族人士看来,他们的音乐绝对属于流行音乐。在离开青山绿水、羊群满山的家乡,住在灯红酒绿、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他们迷失了自己;整天四处奔波忙于演出,逐渐忽略了自己音乐根基——民歌的时候,他们的创作源泉就要干涸!于是他们选择离开,走上回归之路。......在迷失自我之后,山鹰组合并没有像一现的昙花枯萎了,他们选择了回归,回到给他们生命、创作灵感、生活智慧的家乡,只为寻找到那久违的民歌。.......从1998年底到2000年,整整三年间,山鹰组合先后到了西藏、云南、贵州、和故乡四川大凉山采风。他们一路踏寻着音乐创作的源泉,认真感受和收集那些地道的民间音乐。‘一棵树木,不懂音符的合声,由两只管子组成的羌笛演奏出的动人的音乐;彝族的口弦,这些躲在大山后面的声音一一展现在山鹰面前。’而他们所到之处,也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真正的舞台,这一切让山鹰组合至今还深深感动:‘民间储藏着厚重的民族音乐,山鹰组合没有理由不去民间。从民间来到民间去,这辈子我们肯定是注定要做这样的音乐,只有民歌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在回归家园采风的日子里,山鹰组合犹如久旱逢甘露的树苗一样,汲取民间民歌的营养。在火塘边,村寨老人的口传给了他们现代RAP的源泉;在山涧旁,山野少年少女们苦诉衷情的歌声给了他们灵感;在葬礼上,祭司充满智慧与哲理的颂词给了他们震撼。而这次历时四年的回归采风,让山鹰组合收获颇丰,他们感慨:‘我们有那么多、那么丰富的音乐素材深藏在民间,那些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祖先经历千万年才流传下来的,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现象的确需要我们的音乐人好好反思一下了。’经历过大红大紫又沉寂前行的日子后,山鹰组合背负着‘为民歌生,为民歌唱’的理念重新踏上乐坛,飞到中国文化的中心北京,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录音棚,组建了创作团队,先后录制发行了《漂人》、《忧伤的母语》、《忠贞》专辑,为白云苍狗的现代乐坛带来了一缕清新之风。流浪是山鹰的选择,流浪也是一种呼唤,因为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才能度过自己真正的一生------他们只是为了弱势民族的文化不被遗忘,他们在竭尽全力地唱着他们身边的彝家生活!”   
   
    在后来的歌曲中,我个人很喜欢《漂人》、《忠贞》、《残缺的歌谣》。在此,也衷心的希望他们能带来更多更美的声音,祝福他们!

评论8

瑶瑶Lv.10 发表于 2009-6-2 22:36:59 | 查看全部
我倒是真想飞啊!!!!!!!
顶山鹰~~~~~~
晚归的人Lv.9 发表于 2009-6-3 12:14:18 | 查看全部
我一起飞吧
品直所西Lv.10 发表于 2009-6-3 13:56:13 | 查看全部
我最初真正接触的音乐,从山鹰开始!~~
qubieashaLv.9 发表于 2009-6-3 21:17:10 | 查看全部
永远支持山鹰!!
娄依Lv.1 发表于 2009-6-4 15:02:09 | 查看全部
支持山鹰!!!
lakers42 发表于 2011-1-3 16:25:36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joution109187 发表于 2011-7-9 07:30:17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曲比日布Lv.7 发表于 2011-7-9 15:31:31 | 查看全部
支持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