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停落于悠悠华师大校园的雄鹰

5083 11
发表于 2011-11-25 14:33: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停落于悠悠华师大校园的雄鹰
——上海彝族同胞联合体之上海彝族精英李志强访谈


时间:2011年11月12日
地点:上海
李志强:华东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处副处长

赵磊:李老师,在2011上海彝历年活动举办之际,我想就上海彝族精英楷模们做些访谈,关于个人成长、学业、事业、家业等。旨在让彝族后生们知道你们一步步迈向成功的轨迹,便于正确学习、树立自己的人生航向。

李志强:作为一名彝族人,我一直为我们的民族而感到自豪!确切讲,自己并不能算是精英,我仅仅是比许多同胞更早一些来到上海,通过多年的奋斗与拼搏,从而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我非常愿意和更多同胞倾心交流,一道分享人生体验。时间过得很快,2011上海彝历年已经来临,我们即将迎来尽情欢聚的时刻,诚挚祝福每一位同胞佳节快乐!

赵磊:大学毕业后,你便顺利留校,成为彝族人在沪为数不多的高校教师之一。如今,就上海高校而言,华东师大的彝族人应该算很多了。我们在沪工作的同胞,如今都以华东师大为彝族集聚点,包括这次是第三次在华东师大的校园里举办彝族传统活动。请李老师谈谈在沪彝族同胞如何更好的继承彝族传统文化?

李志强:近几年来,来沪的彝族同胞愈益增多,特别是通过勤奋学习进入到上海高校就读的彝族学生增长很快,华东师范大学目前在读的彝族学生就有近70名。在我看来,上海彝族同胞人数大量增加,尤其是大学生的比重很大,这是很值得高兴的,对于更好地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无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想,每一位同胞对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内心都有着一份深深的文化情节,关键是要激发起大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彝族精英人物的典型事迹,开展彝族文化沙龙,组织彝族歌曲联唱,举办彝族民俗论坛,欢庆彝族重要节日等活动形式,让同胞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更多地接触民族文化,更深地理解民族精神,通过不懈地努力,相信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值得期待的。

赵磊:说句心里话,每次见到李老师我都会打心里的感动。这份感动来自于我们对母族文化的虔诚,来自于我们对母族文化的忠贞。于我们的彝民族、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言,在远离彝区打拼的我们,在工作之余,顺时针45度眺望西南高原,那是一种久违的守望,和在心里保留的那份诚挚的爱。是什么样的情怀让我们有割舍不去的牵挂?对于如今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持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使之不会断层,源远流长。

李志强:我和你有着同样的感受,每一次见到自己的同胞,心中总是会自觉生出感动,我想,这定是因为我们来自共同的民族,我们对于民族文化都有着一种天然的认同,这容易让我们心灵相通。远离家乡,远离彝区,我们在上海奋斗着、追求着,然而在我们每一位游子的心里,西南高原一直都是我们的牵挂,永不会割舍,因为那里不仅有着我们的父老乡亲,还留有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身处上海的我们,实在是需要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只要不是一个人在孤独战斗,彝族文化的传承完全可以延续,而群体的努力势必不会影响每一个人对于事业的追求,相反,肯定还会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

赵磊:自从“彝皇宴”撤离上海后,从2007年上海彝族火把节在你们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举办后,我们便多次聚集于华东师大开展活动,经过李老师多方协调,在沪彝族同胞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活动场所。在你看来,在沪彝族同胞们如何才能齐心协力,把活动办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李志强:在上海的彝族同胞曾多次聚首华东师范大学欢庆节日,作为一名工作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彝族人而言,我是很幸福的,能够为同胞们的欢聚交流做点事情,我十分愿意,我想华东师范大学众多的彝族学子也都热情欢迎同胞们来校参观、交流。我认为,在沪彝族同胞举办集体活动,需要大家来共同关心、踊跃参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活动筹备小组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时间的确定、场地的选址、活动的形式、节目的安排、氛围的营造、饮食的准备等,都需要及早谋划,早做安排。只有广大同胞真的把自己都当做主人了,让热心集聚,活动的效果才会更加理想。

赵磊:如“上海彝族同胞联合体”QQ群宗旨所言:“增强川滇黔桂在沪彝族同胞交流,增进各区域彝族同胞相互了解,促进彝族同胞友谊长存”。旨在自彝族六组分支后,散居于西南各地的阿普笃慕的子孙们,分别受到各自邻居及兄弟民族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彝族多元文化。语言、服饰等各不相同,自从凉山地区的彝族同胞规范新彝文后,各支系彝族同胞们唯一联络的古彝文字也断层了。一彝族作家曾经说过:“文字是印证一个民族的特有维系”。如今,我们处于上海这个特殊的一隅,有来自川滇黔桂各支系的彝族,我们只有加强彼此间相互了解,才能更好的站在统一高度,共同继承、宣传彝族文化。请李老师谈谈,在沪彝族同胞如何才能更好的加强凝聚力?

李志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彝族的支系较多,彼此间语言、服饰等各有不同,要传承好彝族文化,需要同胞们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对在沪的彝族同胞而言,身处民族更为散居的地方,大家增加交流、增强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我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民族交流活动,利用信息化的网络交流平台,都可以更好地拉近同胞们的距离,增强大家的彼此认同感,促进大家共同分享彼此的人生体验。而要形成良性的互动交流,则需要其中一些更为热心的同胞先做些奉献,联络、协调和筹办活动,建立起网络交流空间,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我真心期望着热心民族团结的同胞越来越多,让我们这个上海的彝族大家庭变得更加团结而温馨。

赵磊:忘记了是哪位名人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尽管这种背叛不会受到法律的审判,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彝族人,是会受到众生辱骂的。彝族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其诗歌《自画像》里曾向世人呐喊:“啊!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这声音回响在山谷,是多么豪迈的气质,犹如彝族英雄之格阿尔战胜凯旋而归之风采。请李老师谈谈:作为我们这代彝族人,如何继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又如何把他更好地交给下一代?

李志强:要让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得以延续,我们应该算是承上启下的一代,除了尽量将我们已知的民族文化好好继承,我想我们还需要加强学习、加强创新,毕竟,我们每一位同胞从先辈那里接收下来的属于民族文化的东西已经大打折扣,希望能够通过增强学习来尽量弥补继承的损失,而创新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赵磊:已作为人父的你,你们家的孩子在不久以后将会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想请你分享一下,作为上海二代彝族人,在与上海本土人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外,如何更好地树立民族认同感?远离彝族母语的怀抱,如何了解、认识彝族?

李志强:我的孩子也是彝族人,在日常的交流和教育中,我会主动引导强化他的民族意识,尽管因为年龄尚幼,他并不懂得民族的真正内涵。今后,我会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多回西南,让他能够对彝族增添更多的认识,我想对于民族的认同和理解,孩子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

赵磊:从1998年国家教育改革后,更多的彝族人进入大学殿堂,他们在学校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就业竞争的环境下,彝族毕业生们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在相对弱势的环境下发展壮大?作为在高校工作的你,请给彝族莘莘学子们一些建议。

李志强:正直诚信、自信乐观并且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尽可能适时发挥好自己的特长,这对于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立足很重要。我愿每一名彝族学子都能够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到生活的营养,踏踏实实,力求进取,继承好我们彝族的民族精神完全可以为大家更添发展的信心与动力。

赵磊:谢谢李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访谈。祝你们全家健康顺利,度过一个愉快的彝历年,枯石姆萨,兹摩格尼!



个人简介:
李志强, 1976年出生,云南临沧人。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处副处长。

评论11

思想谱写辉煌Lv.9 发表于 2011-11-25 14:49:21 | 查看全部
交流、沟通、认同、团结。
雅姆阿松楼主Lv.9 发表于 2011-11-27 17:29:29 | 查看全部
思想谱写辉煌 发表于 2011-11-25 14:49
交流、沟通、认同、团结。

麻烦老表把这文章方到首页去和其它访谈一起。春节回来多和你干两杯,多谢!
思想谱写辉煌Lv.9 发表于 2011-11-27 17:54:27 | 查看全部
彝人空间 发表于 2011-11-27 17:29
麻烦老表把这文章方到首页去和其它访谈一起。春节回来多和你干两杯,多谢!

要得  。
雅姆阿松楼主Lv.9 发表于 2012-4-9 13:00:16 | 查看全部
斯人已去,年仅36,已为处长的彝族精英。默哀!
愿李老师在天国再“组建”个彝族王国。
我和你一样,为他的离去而感到痛心,愿他在天国幸福安康! 
发表于 2012-4-9 14:32
苏月飞阳Lv.9 发表于 2012-4-9 18:46:39 | 查看全部
彝人空间 发表于 2012-4-9 13:00
斯人已去,年仅36,已为处长的彝族精英。默哀!
愿李老师在天国再“组建”个彝族王国。

天妒英才。
扼腕太息。
雅姆阿松楼主Lv.9 发表于 2012-4-10 12:57:00 | 查看全部
苏月飞阳 发表于 2012-4-9 18:46
天妒英才。
扼腕太息。

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了。
思想谱写辉煌Lv.9 发表于 2012-4-14 19:44:01 | 查看全部
才36岁啊,哎,,只有叹息啊。。
那列索卡Lv.7 发表于 2013-1-18 15:58:57 | 查看全部
天妒英才.走好..李老师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