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古今彝族服饰文化与歌舞穿戴的总体研究

2009-4-14 19:44| 发布者: 沙玛阿布| 查看: 6266| 评论: 0|原作者: 王子尧|来自: 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

摘要: 摘要: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古老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彝族人民都以诗歌及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彝族服饰又是彝族歌舞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是彝族历史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古今彝 ...

摘要: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古老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彝族人民都以诗歌及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彝族服饰又是彝族歌舞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是彝族历史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古今彝族服饰文化与歌舞穿戴的研究介绍,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彝族古朴神秘的历史及多姿多彩的彝族歌舞服饰文化。


关键词:彝族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歌舞穿戴文化。


世界民族服饰,是人类审美观念中的直接体现和某一民族文化素质的集中表现,也是某一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的一种直射反映。中国彝族服饰是中国彝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份,是中国古今彝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朵奇葩。为了弘扬优秀的中国彝族服饰文化,提高中华彝族的服饰文化产业,打造中国彝族服饰文化品牌,推进中国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向世界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转变,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民族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彝族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在其先民帝高阳颛顼时期,彝族的文明文化领地已基本形成,东至于江浙一带的蟠木,西至于沙漠,北至于河北的幽陵,南至于越南的交趾城。根据彝族翻译家龙正清译审的《彝族创世志》记述,在彝族先民丽罗阿武的时代,划封其天下为武堵、武默、武博罗、武驰弭、武果勒、武色吞、武古笃、武德僰、武陀尼九部行政区域。后武德僰即从今四川西部渐往云南一带发展矿业冶炼,打造兵器开辟天下。武陀尼则自宜宾往入成都,逐步向东发展农牧和丝织业以辅助武德僰。于是,西部武德僰一支以白帝星象而称白夷部,汉文史志称之“西夷”或“僰夷”。东部武陀尼一支则以青帝星象而称青衣人,汉文史志称之“穿青”(又作川青)或“东夷”。奉白帝星者尚作白衣为敬,奉青帝者以青衣为孝。以五色服饰奉拜五帝而形成五部氏族的审美文化,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彝族先民祖蓬娄时代就已经盛鼎于世了。彝文献《恳数》记载:“师著戛阿鲁奉天君策举祖之命巡查天下时,东方住青人,青衣服,青皮毡,骑青马,打青旗;西方住白人,白衣服,白披毡,骑白马,打白旗;南方住红人,红衣服,红披毡,骑红马,打红旗;北方住黑人,黑衣服,黑披毡,骑黑马,打黑旗;中央住黄人,黄衣服,黄披毡,骑黄马,打黄旗”。由此表明,奉赤帝者尚红,奉黑帝者尚黑,奉黄帝者即尚黄,故以服饰而称黑夷、白夷、红夷、黄夷、青夷的五方帝国已具有极为悠久的服饰文化的历史了。


《彝族创世志》又载:“白夷三部七君列国,各君又行分封属下官吏,陀尼故地的宜宾为孟部,恒阿侯故地的昭通为仲部,色麻举革(今云南境)为季部,君主所居之首府在沾益。青衣人自武陀尼传十一世至岩阿洛,则封武哲戛为左君岩阿洛作右臣,武菊耿为教化师,堵阿德为匠艺文祖,建立君臣师匠为体制的政权,即称之为陀尼(青衣)天下国家,括地自成都至汉中而抵达洞庭湖”。不言也明,彝族先民丽罗阿武领属之左右相国,白夷和青衣两地即是帝高阳颛顼故地的中心腹地城邑。是中国最早发展矿业和丝织业的圣地,故服饰的制作工艺和工业产品,曾具有鼎胜于世的历史。夷(彝)人以中央黄帝府邑称之为“杜吐弭阁”,意为天下的中心国家,与“中国”一词切实吻合。也称诺弥(彝地),即发展繁荣之地。彝族自称诺数(彝人),也就是中央邑人的意思。彝族先民笃弭登基君主之位时,划天下为天南、地北和中央三极国度,封武、乍、糯、恒、毕、默六侯而治理。以弭阿苦为武侯王,奉白昼而尚着白色衣为敬故谓“弭吐铺”,意为白昼父,故其后裔及庶皆系称为白儿子或白夷。夷人尚奉名山大川,故又以其境内的名山称“叠撮禄蒙”,意为点苍山大城邑,汉文史志以之缩写为“滇国”。“滇”即“叠”之语转,意为云。彝语又称“叠撮雅卧”,意为点苍山下,“卧”另有“南”字之意,故汉文史志又译之为“云南”。弭阿克为乍侯王,以奉黑夜而尚着黑色衣为孝,故谓“楚哪蒙”,意为黑夜母(王),故汉文史志译称之为“夜郎国”。彝书以“滇”与“夜郎”合而称之“楚吐弭卧”,意为天南为楚哪(黑夜)与弭吐(苍天)王国。又以弭阿热为“俄莫洪所”,即以峨嵋和成都为中心的四川西部侯王,以奉云雾,臣民尚着青衣,以拜境内名山而称俄莫洪所。汉文史志称之“微”、“蜀”,简称蜀国。“微”即“俄”之语转,指峨嵋;“蜀”即“洪所”之语转,指成都,即古之青衣地。弭阿卧为“溢蒙祖姆”即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四川东部侯王,以奉云海即晨雾,臣民尚着青衣白裙,即谓之为“吧候”(拖裙),汉文史志记之为“巴国”。彝书谓“巴”与“蜀”为“洛博弭凯”,意为地北为川、山国。弭克克为杜吐即以宣威为中心的乌蒙山东南麓一带之君。以奉太阳星称白昼天君;弭齐齐为周吐即以东川为中心的乌蒙山西北麓一带之王,以奉太阴心而称黑夜地王。君王(臣)犹如以昼夜为象的太极图相辅而构成西南夷的联络中心皇国,东及安顺,西抵邛都,北至宜宾,南到沾益是为辖区。中央之帝星属土,其色为黄,故谓黄帝,又其禽星之象为凤凰,故彝语谓之“索舍乌构佐”意为凤冠皇(与皇通)人,而中央皇人是靠四方之青、赤、白、黑四大帝的辅助而王于天下,是此之故,南夷着装择重于头饰以象天,北夷重于披风与裙饰。中部地区的乌蒙夷则头饰象天脚饰以象地,身饰即容纳宇宙间的一切花卉,五彩缤纷,独具顶天立地的伟人风度,具有天地与人的科学文化意向。在此以西南夷的男女和文武官员服饰作之重点介绍。


一、云南型武氏彝族的穿戴文化,不仅仅就字面而解释成“割面颊皮数条,上连耳匡。”古代镂者,并非是割也。千万不能望文生义。杨孚所云的木耳夷,大耳环,耳坠下垂,都是南方夷,“生”有出生不久后,当时南方夷的木耳夷这一支系,氏族的人们喜欢纹身纹面,镂刻其脸颊,纹成条形,分为数支,状如鸡肠,上连耳匡,木耳夷环大,耳坠累累下坠到肩上。这包含着他们图腾文化的信仰。而今独龙人,氐羌支系,有许多漂亮姑娘往往也镂刻面纹。其实戴木耳环,在古时候也有等级之分,王者准戴大耳环(铜、玉制成的),耳自然下垂至肩,距耳根有三寸,甚至可以说成耳垂双肩头还有右耳低三寸。这极简略的记载,说明在古时候戴大耳环一般是木制的故称木耳夷。且必须是等级之上的王者,高贵的“祖摩布合哪”才准戴大耳环,“耳皆下肩三寸”,一般老百姓“皮周”,只准戴小的耳环,耳环至肩就尽顶了。高贵与低下,等级森严也体现于耳环的价值上。其实,南方夷之木耳夷,《水经注·温水》云:味县(曲靖)谈藁(马龙)一带的温水:“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虽曰山居,土差平和而无瘴毒。“其实温水,并不流入滇池,书中所指温水实是南盘江及金沙江的支流,古代二河混为一水,是常有的事。温水两岸住着大量的木耳夷,至今仍在滇东一带,仍有木耳夷的后裔。魏晋之际,温水一带的夷人,喜戴木制的耳环。而刘琳先生则云是“竹筒”,对“木耳”夷的耳环解释,似欠准确,他说“用小木棍或竹筒穿耳的习俗。“木耳”或即此类。”诚然,木耳夷族中,也有少量的戴玉,如在武夜郎时期的(祖摩布合哪麻塞)多数都戴玉和铜制的耳环,铜制的耳环特大,故称之为木耳夷。至于“铁环”是指手带镯头,用铁做成的铁手镯。


陶学良教授在《爨文化椎论》中云,汉晋之际,彝族服饰的另一特征中“穿胸”。《后汉书·哀牢夷传》:“哀牢人皆穿胸、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华阳国志·南中志》卷四:“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儋耳种、闽越濮、鸠僚。其渠帅皆曰。”《淮南子·地形训》:“海外有穿胸民”。高诱注云:“穿胸民,胸前穿孔达背。”高诱之注,望文生义,就字面的解释,令人不可设想。著名校书家顾广圻,发觉高诱不近情理,“穿孔达背”怎幺活下来,他不责难古人。


其实,“穿胸”是西志氐羌族群,也是夜郎民族先民的一种服饰特征。“穿胸”是他们胸前插饰之一。如今威宁中水、赫章可乐、滇王昆明区、滇池区出土文物“其正面浮雕或线刻花纹,背面有一矩形纽,纽之一侧为缺口,可插在胸前衣服上作装品,故称为“扣饰”。而今。彝族支系,罗婺人妇女胸前,仍有扣饰的遗留物,氐羌人后裔的纳西族妇女,胸前穿插,身背七星羊皮也是“扣饰”、“穿胸”的最好的活化石。


“穿胸”扣饰寄托他们的美好向往。古彝族支系的纳西人崇拜蛙,有吉祥如意的图腾、服饰羊皮与牛皮。文人、外族的学者极简单的概括语言,万万不可能揭橥,“穿胸”民族的信仰、憧憬。但事与愿违,不径而走的“穿胸”记载,对许多的兄弟民族作了歪曲,误解的记载,应恢复他们的本来服饰面目,已是时候了。


彝族先民賨人、爨人有自己的文字,又有不少的文献资料;记载自己民族的生产、发展、迁徙的资料文献,夹杂着许多古代的神话传说,但仍缺乏准确无误的历史实证;然而,其价值确是十分珍贵的。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中国彝史文献通考》、《夜郎史传》、《娄娄笃哲说》等曾记述“六祖”分支的世系资料,有人估计在战国时期,“六祖”流播于滇、黔、蜀交一带,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参证。


魏晋之际,彝族先民仲人、賨人、爨人有自己的宗教、文字及婚丧风习。他们的联姻方式是他们民族之间的融合纽带,是晋代习俗的最早文献记载。《华阳国志·南中志》卷四云:“夷中有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与夷为姓曰“遑耶”,诸姓为“自有耶”。世乱违法,辄依之藏匿。或曰:有为官所法,夷或为报仇。与夷至厚者,谓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为其逋逃之薮。故南人轻为祸变,恃此也。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赐夷。夷其重之,许致生口直,又与瑞锦、铁券,今皆存。每剌史校尉至,赍以呈诣,动亦如之。”


这段文字,包涵的内容甚丰。首先,叙述彝族先民爨人,賨人的宗教司仪“耆老”,有本事,善于言辞,能说服夷民;同时,与是政治、宗教的首领,皆集之于一身。紧接就云,宗教首脑,论议好譬喻物,多样打比方,多种性排比,如今日“山上的花儿最多,我喜欢最红的一朵;天上的星星最多,我最想的是最亮的一颗;世上的姑娘最多,我只爱我的表妹哟。”最后一句,点石成金,落地有铮铮之声。在彝文中,如此例句甚多。有人认为是老彝文,也有的学者认为是指一般性格言、谚语,不一定是文字记录。看来前者理由较充分,如是格言,何必用“夷经”已深入欠。嗜老行氐羌人、賨,彝族先民的宗教祭司的职能,彝族先民的修辞方式,引喻不嫌其多的思维方式,皆是可贵的。


彝族的文学艺术,有民歌、故事、神话、史诗、诗歌、童话、谚语、谜语等多种多样来表达形式的民间文学、还有优美动人的舞蹈、倾诉衷情的口弦、悠扬婉转的月琴、技艺精湛的挑花刺绣、玲珑剔透的首饰、造型别致的器皿等等,朴实生动的艺术特色和深郁的民族风格,凝聚了彝族的智能结晶。
彝族民歌数量多,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巧妙的表现手法。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彝族的民族风格、生活习俗、思想感情、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风格上,语言简炼、结构严谨,一般用五个音句组成,句脚押韵,易于传诵、情节曲折,比喻贴切,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彝族创作了不少优美的长诗如《达斯美复仇记》、《独支各阿鲁》等等,其中以《甘莫阿妞》与《阿罗阿沙》在如今的凉山彝族地区最为流行,且在邻近各地彝族中广为传诵,她是彝族诗歌中的瑰宝。

1234下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