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谚语:彝族谚语题材广阔,它以形象的比喻手法,生动凝炼。寓意深刻。能提倡团结亲善、对外英勇御敌、爱憎分明、气概凛烈的“舍我无人,除天天云”、“对外要刚强,对内须和善”、“待客莫保留,杀敌莫惜命”等谚语;有讲语言美的“牛会拖梨沟就直,话能巧讲人爱听”、“好话可救命,坏话可丧生”等格言;有讲宽以待人,严以律已,提倡团结友爱的“爱人者人爱之,恨人者人恨之”、“杉树护竹林,竹梢不露巅;竹林护杉树,树身免风残”等谚语;也有赞颂哲人、智者,鼓励人们自信、自尊的谚语,如“人走远路,智能超群”、“十个笨人聚在一处,能顶一个聪明人”等;还有关唯物主义方面的谚语,如“熊儿生来白,越长毛越黑”、“最好的猎枪不会有九鼻,飞快的跑马不会有八蹄”等,道出了深刻的彝族哲理。 另外是反映农事生产、劳动生活方面的谚语尤为丰富,诸如“有肥就有粮,有粮牲畜壮”、“头年不耕种,二年饿肚肠”、“房前屋后种树风光好,挖出田边地角产量高”、“劳动不流汗,籽粒不饱满”等等。颂扬了勤劳的美德,训诫了人们要以勤奋劳动来创造财富,创造富裕的生活。 谚语被广泛地运用于彝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了社会范例的作用。
三、彝族舞蹈:彝族人民每逢婚嫁或喜庆佳节,总要载歌载舞,抒发情怀,多少年来,各地彝族人民创作了许多反映生产生活情趣、追求自由幸福的歌曲、舞蹈。音乐曲调丰富,节奏自然,和谐悦耳、优美动听、粗犷、敦厚、朴实是其特殊风格。唱词常即兴创作,因时因事抒发其不同的感情。山歌往往在野外或田园耕作时纵情高歌,曲调自然、悠扬流畅,多表达欢乐愉快的心情。对歌和赛歌多用于婚娶、节庆中,曲调低回婉转,缠绵柔腻,娓娓多情。由于部份彝族人民长期遭受奴隶制度的压迫,其旋律的特点,总的说来是压抑的、低沉的,但却掩盖不了它那鲜明与朴实优美的韵味。如“竹味青青”、“阿妞我要飞舞”、“妹妹伤心把泪下”等等。
彝族舞蹈常不拘场合即兴起舞,一般都以随身服饰,不另化妆;女的长裙百褶,舞姿优美;男的大裤脚,并凭借其羊毛披毡之潇洒风度,自然大方。尤喜在年节和婚娶等节庆时载歌载舞,尽兴欢愉。例如《阿牛尔古吉》与《阿西显几觉》两种舞蹈形式是最为流行的。歌舞人数常在二至十人之间一般均成偶数,常呈环形旋转,或左或右,不时变换。舞姿的手部动作较少,主要以腿脚为多种多样的姿态急徐跳跃,与歌词情意和节奏相配合,用以抒发感情。动作偏重于舒缓,故其风格朴实敦厚,给人以纯朴曲雅和豪迈的美感。
四、彝族乐器:彝族传统乐器有月琴、口弦、马布、唢呐、竖笛和胡琴等数种,而以口弦为彝族妇女所偏爱,系以彩绳佩胸襟上,并成为独特的佩饰物。口弦以铜片或竹片制作,弦中有簧片,簧片分单簧与双簧两种,使用双簧口弦的占多数。口弦外貌形似短剑或竹叶,长度在二至四寸之间,精巧玲珑,是一种制作简易、音色优美的微型乐器。铜制口弦音色清脆、秀丽。竹制口弦音色深厚、浓郁。演奏时,将口弦横置双唇间,手指拨动弦尖,以弹奏动作的疾徐轻重,配合呼吸气流的振动发出音响,更以唇、舌、口型等的变化与乎口腔之共鸣变幻音色。音色清新,扬抑有致,优雅动听。 五、彝族工艺品:彝族地区的绘画、漆绘、雕刻、金银器、餐具、烟具、刺绣、竹编、古兵器等民族工艺品,或以简单大方见长,或以古朴典雅享誉,或以小巧精湛着称,都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木餐具:选用整块硬杂木加工,生产工艺十分独特精细。色彩用料讲究,以生漆为主,外加少许朱砂、石黄、锅烟调合而成。有红、黄、黑三种。红色象征勇敢、坚强、热情;黄以代表美丽、光明;黑色表示尊贵、典雅、庄重。木餐上有十八种之多。造型别致的酒壶,腹大无口,呈扁圆或葫芦状,上部有细长壶嘴,在底脚中心开小孔,酒从小孔注入。奇妙的是酒盛其中并不因壶孔在下而泄出,即使平放、倾跌、晃动,均不外溢。其妙处还在于虽有壶咀但倒不出一滴酒,饮酒者必须口衔壶咀吸吮,使人感到奇趣。夜郎民族家女儿爱绣花,每一个姑娘,只要过了童年,便要学习刺绣技艺,因而夜郎民族妇女都会刺绣。
彝族的古兵器在传统工艺品中,有其独特的位置。在现代枪械传入彝区以前,举凡片战械斗,都以弓、箭、刀、矛等古兵器应阵。并在刀柄、刀鞘、盔、甲、护手、护腿上机,镶嵌精巧的金、银、铜、骨等饰物,成为一种独特的彝族艺术品。
六、四川凉山彝族服饰的特点:(1)大裤脚。男子裤脚宽大,一般是三尺,最宽为五尺。(2)彝族多半居住高寒山区,用绵羊毛制作披毡或线毡,为御寒衣被。(3)男女服饰截然不同,反映在年龄的差别上,老、中、青、幼都各有其不同的款式。(4)在奴隶制社会里,等级森严,贫富悬殊,不同等级的服装差异很大,从所着服装的样式和质量上,基本能判明其贫富状况与等级的高低。
如女装:(1)头帕(帽)。女童戴童帽。青年期戴青、蓝布头帕,以发辫加红头绳缠系。帕长数尺,多层折迭,有的地方,换头帕为帽,帽以青、蓝素布缝制,双层、呈荷叶状,帽沿及后脑绣有简单花纹。(2)上衣。一般是棉麻织品缝制,斜襟、窄袖,青壮年妇女的上衣,长仅齐脐,腰身紧;中、老年妇女的上衣袖大衣肥,长及膝。女上衣之前襟、项圈、袖口均朦胧五彩丝线刺锈花边。女青年的衣袖讲究,图案繁多,刺锈精美。中、老年妇女则尚简单大方,朴素庄重。(3)衣领。布料缝制,高约一寸八至二寸二之间,直贴下颚,前面扣接处有一长方形银、铜领牌。衣领上多有刺锈,缀以银箔泡花等距三角形图案为饰。(4)裙子。布料制作,长至地。女童穿两节裙。上节为筒形,下节为褶纹。成年以后,一般于十五、十七、十九岁的三个年期,由家人择吉选行换裙仪式,换穿三节裙。三节裙多以素色与彩色相间,上中两节呈筒形,下面一节是褶纹,俗称“百褶裙”。布色上,除中节是彩花布外,上下两节多为素色布。(5)泡毡。是基本服装之一,以四斤左右的绵羊毛,弹松喷水滚压而成,厚如铜钱,双层,一般为蓝、白、黑三种颜色,松软保温,是可衣可被的御寒物。(6)线毡。用绵羊捻线织成,幅宽七寸左右,一般为十三幅连接而成,下垂短穗或无穗,是套穿在泡毡上的传统外衣。质要细密牢实,隔雨防潮,是四季不离的基本服装。(7)毡褂。是劳动护体衣物,也是传统的秋装。毡褂无袖,长齐膝,是双层泡毡面以青、蓝布料纳而成。不仅妇女爱穿,一些男姓青年也爱在劳动时间穿毡褂。
男装:(1)头帕。多为青、蓝素布,长约三丈,齐头缠绕,帕端多裹扎成束,偏竖于左前方,汉族称为“英雄结”。青年人的英雄结细而长,昂于帕外,显得英俊健美。老年人的英雄结,一般偏短,但更多的是绾或结,以示老成庄重。(2)上衣,布料缝制,袖窄而短,身短腰紧,长仅及脐,斜开襟,缘项圈、肩背、袖口,襟边都镶绣有宽窄不等繁简各异的花边。也有着甘咯式上衣的。此种服饰仅前襟与袖口镶以刺绣花边,有简单大方之长。(3)裤。一般为青、蓝棉布缝制而成。多数地方彝族是大裤脚。(4)泡毡、线毡。
七、彝族服装绣的花纹或花边,富有彝族的生活气息,大多与彝族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有以天象为图的,如日、月、星辰、彩虹、龙、虎、花、鸟、白云等,也有以大自然为图的,如山、水、波涛等;有以动物为图的,如鸡冠、羊角、鸡肠、牛眼等;有以植物为图的,如叶、花、木等;还有以什幺物和几何图案为图的。不论采用什幺图案,均求色调和谐。青年喜艳色,讲求复杂的图案乡纹;老年爱素雅,简单庄重的图案。 饰物:多以金、银、铜、玉、石、骨等为料。有发饰、领饰、耳饰、手饰、胸饰、腰饰等多种。各类饰物都有多种花样,讲求色彩鲜明,美丽端庄。制作方法有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等工艺,多为本民族工匠制作,也有从其它地区购买的。
又如女饰:(1)发饰,有发簪与小木梳二种。发簪有金、银、铜及骨质制作,小木梳长约三寸,呈半月形。(2)领饰。有领花、领珠、领牌等数种,银质或铜质。领花、领珠以多组三角形图案缀于领上;领牌为长方形,于衣领两端连扣。(3)耳饰。分耳珠、耳牌两种。耳珠以珊瑚、石料细珠串成,合五串为一组,长数寸,下垂彩穗,耳穗多为银、玉、贝、石等制成。不论耳球或耳牌,均双耳双称,戴耳垂上。(4)手饰。分手镯与戒指两种。手镯以宽为美,戒指多取马鞍形,猫眼形等。手饰以金、银、铜、玉、石、骨、贝等为料,质料讲究,做工精湛。
男饰:主要有耳饰、手饰、腰饰等数种。耳饰,喜在左耳垂悬黄色蜜腊大石耳珠,其上以红色小珠相衬,下有流苏悬垂。手饰,分手镯与戒指两种,多以金、银、铜、石、骨料制作。腰饰,喜佩一鱼肚形小钢刀,皮质刀鞘,即是饰物,又有实用价值。
男女老幼都喜欢胸饰:在左胸前悬挂着雪白的虎牙或毫猪牙、精工制作的竹质口弦筒和针筒、精美的三角形麝香青色花布包等等。
八、另有多彩神韵的黔西北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产品,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由于历史上的彝族支系较多,所处的地域辽阔,又加上自然环境的复杂,经济类型及发展各有差异。因此,在彝族服饰的质地、款式、装饰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不仅有性别、年龄、节日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祭司服、丧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
黔西北既是彝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彝族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卷帙浩繁的彝族历史文献和众多现今保存的彝族民间传统工艺中,完全可以感受其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黔西北彝族服饰眩目、粗犷、饱满、奔放的艺术风格即是在这样一种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之上生存发展建立起来的黔西北彝族服饰文化艺术品。
根据黔西北彝族艺术家王飞翔先生的调查资料介绍,以及纵观黔西北彝族区域服饰,明、清时,男着短上衣,穿宽大灯笼裤,头包青帕以及女着绣花短衣,穿青、红、白三节裙,包绣花盖头帕的传统装束随着清初时的“改土归流”,后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老年男子头包青、白帕,身着长衫或对襟短衫,系青白腰带,穿宽脚灯笼裤的原有打扮,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大改变而渐趋于大众化,只有头缠“人”字型青帕,方形绣帕盖顶,身穿大襟右衽绣花长衫,着绣花长裤,束白色腰带,系镶边围腰,脚穿布袜套小圆口绣花鞋的彝族妇女装束在黔西北一些地方还完整地保留着。
黔西北彝族服饰的款式,远不及它的装饰图案那样讲究,抽象的寓意符号,表意的吉祥纹样,精细的绣工,巧妙的图案组合,刻意的色彩搭配,无一不显示出彝家姑娘的心灵手巧。以涡旋纹为主的几何图案,风格古朴,色彩艳丽,其中绣嵌在女装前后襟和前后摆上的虎纹、火纹、羊角纹、八卦纹等组合图案最有富裕地域的代表性。
黔西北彝族服饰传统纹样蕴含着深层次的民俗内涵,服饰图案中还隐现着原始图腾祟拜的影子。从一些彝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其原生、衍生、以及再衍生图形的演变过程。彝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缩影,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彝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宗教习俗、艺术审美、伦理道德、心理性格等基本属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