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古今彝族服饰文化与歌舞穿戴的总体研究

2009-4-14 19:44| 发布者: 沙玛阿布| 查看: 6272| 评论: 0|原作者: 王子尧|来自: 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

摘要: 摘要: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古老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彝族人民都以诗歌及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彝族服饰又是彝族歌舞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是彝族历史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古今彝 ...


九、款式之美:质朴大方的男装,彝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他拥有自己独立的古老传统文化体系,黔西北彝族服饰是丰富多彩的彝族古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服饰中的每个细节都凝聚着深厚的古老文化积淀。在彝族古老传统文化中,服装款式以及服饰图案一些外在特征,并不是其真正的审美核心,内层的隐形文化才是其本源的审美评判标准。


黔西北彝族服饰,从款式上看,也曾经历过不断改型,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些基本元素,几经演变,形态依然。


粗犷、质朴是黔西北男装最基本的款式风格,不管从传统式的坎肩裙裤到现行的窄裤长衫,特点都非常突出。缠青色头帕,穿右衽长衫,系白色腰带是生活中男子最普遍的装束,结构简洁,实用大方。


例如:(1)男子服饰:尚以蓝、黑色布盘包盖顶形成碗状而顶之于头上,故谓之“五可”以示人头顶青天。左耳穿戴银或铜质的精致龙环坠子,彝语谓之“能禄”意为福身之龙。此俗以示承“颛顼乘龙而至四海”之志。上衣尚用蓝、黑、白色布裁制,一般为对襟短衣和大襟等。小襟的长衫子两种款式。着装长衫子加系一条腰带,蓝、黑衣以配白带,白色衣配蓝、黑带。以折褶式的大裙裤与对襟衣配套,系用的裤带犹如腰带般显目。小裤脚以配长衫子。身饰之打扮以示蓝天中即有光带。脚穿布制或皮革为底的布鞋,形如舟船,以示脚踏海陆,男儿有志在四方。彝家男子的一身打扮,即体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这是因为每一个男人都是家庭小天地的中心擎柱。


(2)男童服饰:男童与成年男子服饰,区别于款式的大小和头饰上。所谓款式的大小,也就是款式相同而规格上则有大小之分,因此在此不必赘述。男童头饰帽制作,则有着想往性的意识现象存在。一般以取龙、虎、麒麟的头形而制作,或以毛线打成半球形而下沿向外叠五到六公分成双层的盔状后,在外弧顶端系一毛线扎成的帽顶线球,谓之为帽髻。在彝族人民的意识中。龙,是君主人的禽星形象;虎,是宰相人的禽星神物;麒麟,象征行行有状元,有顶髻的线帽,即象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村落寨主头人。不言而示,男童帽饰,是一种养育人才的意向性标志。


(3)布摩服饰:布摩,是教化民众的大师。所谓布摩服饰即指布摩执事时所穿着的服装,也就是教化服。布摩执事时所戴的帽子形如斗笠,彝语称之为“罗洪”,意为太阴神威帽。布摩的神威蛋,是用羔羊的头刀毛擀制成形后,再把插有鸡翅羽毛的篾编斗笠钉固于底部系有一双鹰爪脚。以羔羊毛代表天空中的白云。云,即是天空听水珠密集现象,彝语以“天羊”喻称天上白云。雨点就是云的坠落,故彝语谓之为“岱咱”即云滴下来了,故以斗笠而避之。而斗笠上插满了羽毛,同时吊有一双鹰爪脚,以示鹏程云间,这是因为鹏鸟是教化师“布摩”的禽星神鸟。这里必需说明的是关于禽星说明的同题,“禽星”,是历法学上对星辰形象化的总称。禽,即禽兽。所谓“禽星”,就是以禽兽之名代称的星宿,是一种抽象性的名称,自然中其实无此类禽物,因此谓之为神。神,即是一种想象,也就是古代天文易象圣人的一种意向性创造。后来人们以之作为贤能爵位的喻称,视之为人所占有的星宿而崇拜之。故以龙星喻称君主,虎星喻丞,鹏星喻国教大师。即彝书所谓的“君为龙,丞为虎(也称豹),师为鹏”之理。布摩执事时戴上其星宿神威帽,能使阴禽神物五体投地,为其足下之囚。故布摩执事降神,头戴“罗洪”,身穿衣裙连制而从头往下笼套的大长袍以示其威。布摩的这一打扮,彝书《铺菊蒙奢》(孝经)谓之为“布摩行教化,身穿大袍头戴罗洪,犹像高空翱翔的大雕鹏”。


(4)帅士服饰:武官,彝族称“蒙”,意为领头王子,因以统索夜间群星的月亮为其星象而故名。辅佐君主治理天下的大臣即称之为“蒙”。“蒙”即“帅丞”。帅丞即有猛虎之威,故彝族帅鞍的两边上,精光漆里透现金虎,即谓之为虎鞍,古时彝族地方的头人都喜欢骑用这种鞍,统称“骑鞍”。
(5)帅帽,用羊毛擀制或以皮革制成,形状像盔,顶端立一须杆,谓之为顶子或顶须,帽笼发耳,惟露面孔。武士帽的形、质均同帅帽,只无顶须。帅士之服装也同样用毛毡或皮革制成,形状如甲,衣、裙(骑士战裙),鞋均配套,花如虎皮,着装后的武士似如一只猛虎,威武雄壮。古代的彝族行使庙见、朝拜、祭祀赴悼、出征作战,所有部下均以甲胄的毛、皮质战服虎衣装备帅士,整编队伍前往效劳。今彝族民间办丧祀,凡姻亲均率队前往赴悼的习俗是其迹象,赴悼队伍中的四名铃铛舞手,即是赴悼队伍首领者的四大帅魁,故其帽顶立一须杆,其服饰也随之而有黑、白、红、黄之别,其余立须者即属武士。是此之故,《贵州通志·土民志二》记载:“卢鹿办丧,鬼师(果彝氏族布摩)披虎皮,坐阶梯台作法念咒谓之作戛,杀一猪令人负之随死者之哭泣绕翁车三匝,群媳披袍立其旁而哭泣,朝暮行之,即朝夕奠也。翁车行会者千人披甲胄驰马若占状,骑者前,步者后,翁车居中,死者之子随翁车皆骑马另有魂马魄马者,备鞍而空之,置之翁车(灵堂)前,又令数人负死者平日之用随魂马之后,盖也古陈衣服遗意。丧行前,以长筒喇叭为号至焚所,又有跳脚之俗,将焚之前姻当行至。咸执大火来至,则弃火而聚,其余炬于一处相与携手吹芦笙,歌唱达旦,谓之跳脚也”。所谓“跳脚”即今所称之“铃铛舞”,彝语称“恳洪呗”,意为告别仪式上的舞蹈。是远征途程中披荆斩棘战状的活力反映,舞员皆以帅丞服装作打扮,并以黑、白、红、黄色作其服饰的底色,以示四处汇集的代表。故庙见、朝拜、赴悼皆有此舞。《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伐王纣,巴人也参加了战斗,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以此为据即可知彝族毛、皮甲胄的历史来源之久远,即是金属盔甲的前身。


(6)君主服饰:所谓君主即中央皇国之帝君,彝语称之为“武弭”。武弭服饰头上加绣五星图的长方型顶盖为饰,顶盖前后垂珠串子,以示君主敬重帅丞与百姓。衣服宽大如袍,前胸后背绣染龙图日影,谓之为“保哺噜野弟”,意为得僰君主的龙衣。此即“颛顼乘龙而至四海”之龙图腾迹象。脚穿大船式样的靴鞋,以示中央君主智在五湖四海,因此,彝族国家的行政区划即按东、南、西、北、中五部进行划分,君主居中部,余四部谓之为前后左右相国(君长国之属则谓四大慕濯部)。故列国君长招见部目时身着君主服饰,帅队朝见时则用帅丞服。


(7)女子服饰:女子,彝语谓之为“能蒙”,意为女母。即少时为女,产后为母的阴性人的统称,“父母”之词始于父系社会。所谓父系也就是以父为中心的家庭社会。女人以辅佐其夫君共同建设家庭乐园为天职。男为夫君女为妇臣的家庭体制,即是设制女子服饰的本心。因此,彝族的女子服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即有君主后服饰,宫廷女士服饰和平民女子服饰三种类别。


君主后服饰:头饰为金银质的凤鸟。凤为中央帝君的禽星神鸟,君主后以头顶凤,以示对其夫君的忠贞。凤饰之上还要加盖一块特制的“五弟彩热”,即前后有十条垂珠须子的精致头盖,以之表示尊夫敬老。耳坠则不拘质格以美为制用,故谓之“能慈”,意为精致美好。身着对襟短衣加套一件无袖的夹衣,然后将金银质的五彩凤颈纹饰披肩套于上面。下装为约长两米的孔雀围裙,围上腰间,拖地三尺,故时有四名媵女随之护理探开成孔雀开屏状。脚穿卷鼻(鞋尖卷曲)长靴鞋,鞋上绣的是铺地而长的草莓花,以示脚踏实地。小腿部则用绑腿带子裹示孔雀脚麟。彝家女子的这一套琳琅满目的孔雀衣,是在结婚的时候即由夫家特意制作的接亲礼物,届时即由接亲的即新娘之弟率队,呈送女家装扮新娘子。看!接亲的人在新娘的众亲友面前以歌而夸耀,我们不妨共同赏析下列诗句,就会更加明白了。如:
昨天我们起程时/阿爹阿妈和哥嫂/特意打发作嘱托/阿爹委托凤冠饰/阿妈委托凤衣饰/阿哥委托凤脚饰/阿嫂委托凤裙饰/沿路看见杜鹃开/杜鹃花开满山映/再映不及凤饰美/特意带来扮新娘/请看/新娘凤衣即在此/(随即逐一展示)


宫廷女士服饰:宫廷人皆称君主为“祖色”,称君主后为“色蒙”。宫廷女士主要为君主后料理和接待事务。服饰款式与君主后相同,只区别于头不插凤饰,裙短素净不拖于地面便于做事。


平民女子服饰:平民女子的出嫁衣服模仿君主后服饰制作,但质量则以家庭的经济实力购制其规格档次。头饰即以一些鲜艳的布带(现通用毛巾)作为里层盘于头上,再用蓝、黑色头帕作之外表包裹,形如向阳花,谓之为月亮形,以此示意尊重家庭的头人即自己的丈夫。若家有公婆健在,则常用顶盖以示敬老。衣裙的凤纹一次性绣镶制成,素净便于下地劳动。一般为小裤脚配穿长衫子为常见。围腰尚用白色。衣服上绣镶的是太阳花、向阳花、石榴花、钻石花、桃李花、太极图等多种鲜艳的花样色彩;裤脚挑镶灯笼花条,鞋上绣草莓花。彝家女子不论农忙闲暇都喜欢一身盛装,五彩缤纷,淋漓光华而夺目。


(8)女童服饰:女童衣着与成年女装同,大多数彝区都是根据身材量制童衣款式,谓之小花衣。女童帽则别具一格,即有蝴蝶形、蜜蜂形、花台式等彩色绣花帽。它标志着女童将会成为纺织和挑花绣朵的能手。


(9)背扇(衫),方块形,内心羊毛毡质,其外套的背面绣镶成八卦太极图,或以桃子和石榴花绣拼成八幅飞扑中宫之仙桃,形成九宫八卦的总体饰面。在彝族以物为喻的特长中,太极图象征天地阴阳的组合以象父母感情,以蝙蝠喻称帝君驾临,仙桃以喻寿星坐堂,石榴以喻多子凝聚。彝族人的象征性背扇,示意小孩是人类的特大保护对象而受宠爱。


十、彝族姑娘的工艺之美,彝家姑娘喜爱挑花绣朵,已成为彝族山寨一种固有的传统习俗,一针一线,一花一草无不寄托着彝族人民精神和情感上的美好追求,它是传播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姑娘从五、六岁起便开始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剪纸绣花,并将一幅幅精美作品绣绘在服装上,每逢节日,姑娘们总要穿上自己缝制的衣服,在花海人潮之中一展风采,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艺。谁穿戴的衣服做得越精美,证明艺术才华越出众,往往会赢得小伙子们钦佩的目光以及长辈由衷的赞誉。待到订婚时,姑娘们还要为自己的意中人绣做象征幸福吉祥的信物,以示爱慕之意,直到出嫁前,姑娘们还要亲手为自己作好嫁衣,才算功夫圆满。


在黔西北彝族服饰传统纹样的制作中,大体可分镶、滚、挑、嵌、绣五种工艺技巧,谈到针法又有平绣、锁绣、散沙绣、堆花等十余种。在制作一件服饰时,往往多种技巧和针法一起使用。但同是黔西北地区,服饰制作技巧和针法运用的差异,也能区别这些服饰地域的不同。
(1)挑花型:挑花是黔西北彝族妇女喜爱的传统工艺之一,传统挑花是在平布上面依纱眼用绣花线逐眼扣上十字形,它的挑制方法,一定要靠布面的线路,和编织很接近。


由于挑花是数纱而绣,挑花针法往往受到技术上的限制,也只能表现直线、斜线、锯齿线、折线等,很难表现曲线、弧线、波浪线等构成的具体形象,因而挑花图案比较概括抽象,相对也简单。


可是心灵手巧的彝家姑娘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将长线缩短为一点,将点线组合为面,使得挑花的表现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