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阿计营彝族的“三魂”观及丧葬仪式
无论哪一个灵魂,其安适与否、清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与否,都会影响子孙的生存和各种活动。前往祖先居住地的亡魂是支配子孙后代祸福兴衰的关键。死者灵魂归祖居地是对死者必须尽的义务,是子孙们试图依赖祖先的灵魂保佑自身生命的需要。火灵魂要回到祖先居住地,必须通过“毕摩”来进行指引。围绕着这三魂观念,产生了一整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 一是对死者尸体的处置(从老人断气到火化这一过程的各种礼仪)。“烧时莫胆小,你眼不要闭。烈火送你去,归祖路平静。”火葬,是我国古代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埋葬方式。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火葬。在彝族人的观念中,认为火是有灵性的,具有驱鬼、避邪的作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老病死,皆与火联系在一起。彝族以前一直有火葬习俗,到明末清初被朝廷禁止后改为土葬。彝族的火葬源于对火崇拜的一种原始宗教观念的具体体现。 二是对死者灵魂的超度,分“马都果”(彝语,安抚灵魂)和“马都比”(彝语,引送灵魂)两个过程。毕摩念诵《指路经》把死者的一个灵魂指引前往祖先的居住地;一个灵魂安抚在墓地;一个灵魂指引前往投胎转世地。然后还要制作游灵(制作灵位前游荡不定的祖先灵魂)、家灵(附着在祖灵位上供于家中的祖先灵魂)、族灵(灵位被送入同宗祖联箐洞后的祖先灵魂)三个灵筒,用作后人供奉祭祀祖先灵魂。 整个丧礼的最终目的是超度亡魂,“指路”也就成了达到这一目的的中心任务和必要手段,毕摩念诵《指路经》就成了丧葬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彝族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拥有文字的17个民族之一。至今还拥有大量本民族的古典文献。而保存完好的《指路经》彝文古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指路经》“指”—指明、引导,“路”—道路,“经”—经文。意思就是为死者指明祖先迁徙中所经过的道路,引导死者灵魂越过千山万水,最后到达祖先最初的居住地。又叫“送魂经”, 是毕摩为死者超度亡灵的过程中念诵的经文。彝族各家支均有自己支系的《指路经》,故而各地名称各异,有的叫《开阴路》、《阴路指明》、《教魂经》等。各支《指路经》虽然书名不同,但主题内容是一致的,它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为一体,又保存了很多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原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