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套头葬”墓葬文化及其族属问题初探 作者\:阿哲鲁仇直
一、发现可乐套头葬 二、民族脉烙 他们是一个以家族血统为纽带的强大的统治集团,他们这个集团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等级森严,层次分明,不可逾越;这个统治集团有着严格的根深蒂固的家族血统观念,这个集团有着近500代的父子连名谱!他们使用文字的时限可追溯到上万年前!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民族所到之处,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令人费解的迷团。下面笔者用自己对这个民族的认识和家族文化的渊源就可乐 “套头葬” 的族属问题及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作一番阐释,以期达到还原其民族文化历史本来面目的目的。 三、关于彝族“六祖”中布部和默部 “六祖”它不是普通的汉文化意义上的“六个鼻祖”或“六个祖宗”,这个“六祖”是血脉相连的六兄弟,这个“祖”是彝族文化里是“祖摩”,即汉文化中“君王”之义。“六祖”即笃弥帝君的六个儿子,“六祖分封”其实是一次统治家族内部的政治活动。其时笃弥帝君为了表现自己的仁慈,不让自己的六个儿子有贵贱之别,就把大部分疆土都分封给六个儿子,让他们各自为政、各自为王。分封后,六个新君主便带着各自的家小、慕魁(宰相)、玛赛(武将)、布摩(礼教人员,属文官类)、勾邹(头人,管事)、拿勾(工匠)、叵纣(仆众)等一应臣民,受命到各自的领地进行自己的统治活动——这才是中国彝族历史上“六祖分封”的真正内涵。因此“六祖分封”是统治家族集团内部的再分,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而不是有些学者所言的那样:是为分支而分支,是彝族的一次大的“分支”活动等芸芸,这种认为其实是混淆视听,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布部代表弥克克的第七世孙阿德布一支由东川进占古苦沟(滇东北一带)后,向北发展到纪哦沟(现在的威宁一带)。到第十世孙糯克博时,在苦裸(现在的可乐)建立了统治中心,十四代以后弥克克的第二十四代孙默斋哦索将统治中心南移到威宁,并建立了以默斋哦索为国号的君长国(以家支彝语称“哦索祖偷”意为哦索君王家,而以彝语地名称“那娄祖偷”意为那娄君王家,“那娄”为彝语地名,即现在的威宁盐仓一带),也就是后来史书上称的乌撒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