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彝族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民族 彝族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民族。由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彝族统治阶级羽翼渐丰,其统治手段也日臻完善,历史悠久的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便是这一段时间的产物。在古老的彝族文化意识形态中,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圆是方的中心,即天就是一切万物的中心。用八卦的形式表现,八卦中心的黑白图代表天地的中心,黑与白代表的是白天和黑夜(这里的黑夜与白昼并不代表有些学者所说的“崇尚黑夜的是黑彝,崇尚白昼的是白彝”的单一之说),它们总是相互交替,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又万变不离其宗(黑)。自此,风水、占卜、星向、祭礼等文化元素便在上层彝族群体中逐渐传播开来,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发展。
彝族一直认为:天为父地为母,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有了天地就有万物。继而在统治者的理念里,除了以上的认识外,还把天象引伸到等级制度里,他们认为黑是一切事物的起始点,天地之前是混沌不开的,是黑一直在主宰着世界。其实在彝族历史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黑彝与白彝并不是两个对立的体系,而是从属关系,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彝族的统治者自诩是原始“黑”,在八卦里也自认为是左右天下的黑卦,并依此把彝族划分成若干等份(级),他们把君长称为“祖摩”(土司【黑彝,龙崇拜】),把与之有血缘关系的称为“哄”(黑彝,土木)和“那”(黑彝【也有老虎之意,多崇拜虎】),其他的则依照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分工划分为酬尼勾邹(头人,管事,俗称十二大支头【此阶层崇拜鹰,历史上其中阿吉等四家被布部封为从土目】),“布摩”(礼教人员)、“纳勾”(工匠)、“吐素”(平民)等成分。后期黑彝中又出现了“那周”、“那洛”、“那直”( 那周、那洛、那直系君长血统,但为庶出);“布摩”又分“那布”(贵族白摩,属于“那”系列,主要从事上层社会的礼教活动)、“吐布”(介于那布和娄布之间的白摩,主要从事中阶层的礼俗活动)和“娄布”(属红彝白摩,主要从事手工业阶层间的礼俗活动)。 六、套头葬墓葬的文化内涵 社会的发展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彝民族间的阶级矛盾越来越突出,战争不可避免地介入了这个群体。正如《夜郎史传》所叙述的“七十二场战,做一天打完”,彝民族的好战和当时战事的频繁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大多数彝族都是爱好和平的,战争只是统治阶级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不顾及广大民众的意愿所使用的手段罢了。战争的频繁从而使彝人的祭祀活动插入了新的元素。战争就要死人!在那个遥远的冷兵器时代,短兵相接的厮杀场景是何等震撼,厮杀过后的景象是何其残酷!死者已矣,生者还要继续下去,因此要超度亡灵,用相对应的丧葬礼遇来安顿他们死后的肉体,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安宁。当一场战事过后,战死人的身份层次各有悬殊,因此给予的丧葬礼遇也尽不相同。
上面第三节里我已论述了彝族是一个礼教的民族,他们在宰杀牲畜之前,总是用一件器皿套在头上,其实际含义是为了不让住在天上的祖宗看见他们的子孙在人间杀生,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安宁,以及让被宰杀的牲畜的鬼魂不来侵扰,同时也体现了作为子孙后代对祖先的莫大尊重。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而又身负战争使命的人,要么去杀别人要么被别人所杀。彝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彝人认为宰杀牲畜和战争中军士的斩杀行为都是杀生,都是上天和祖宗神灵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套着头下葬,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不受到上天的惩罚,便以此避过被其斩杀人的鬼魂的侵扰,从而能够平安回到祖先身边的最佳途径。
在“套头葬”葬式进行的过程中,地位显赫具有很高身份的套青铜器,身份中等的套铁器,身份一般的就只能套陶器,有些身份特殊的甚至把脚也套上。在对待“姆楼堵苏”及战争中或从事军事活动、一生杀人无数的死亡者来说一般都是如此。 总之,在可乐发现的“套头葬”墓葬葬式,是源于古代彝人对上天和祖先的顶礼膜拜,以及对死者的尊崇,同时也蕴含了古代彝族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可乐“套头葬”的族属问题不言而喻,它是我国古代彝族布部留下的一种特殊的墓葬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注:参考文献《西南夷志》
本文内容由 苏月飞阳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