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群山怀抱之中的查尼皮,周围竹树环合,
这样隐蔽的环境在革命时期无疑是地下党的首选。

李保柱看守的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的茅屋亟待修缮。

查尼皮小学的学生在会址前的草地玩耍,他们对这片红色的故土有着特殊的感情。

李保柱将新会址的党旗从查尼皮村外徒步运回村里,
这片草地将会建起停车场,通路后的查尼皮村将接待更多游客。

省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原为村民李开文家的茅草房,后来毁于一场火灾,踪迹模糊。
1991年,红河州文化局拨专款对会址按原貌进行了修复。
云南人若不知道查尼皮,就如同中国人未曾听说井冈山一样说不过去。查尼皮,一个地处滇东南蒙自东部山区的偏僻彝家小山寨。1928年,王德三、吴澄、李鑫、杜涛等17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此召开了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从此,这个当时只有12户人家的彝族山寨被喻为“云南革命的传奇之地”而永远载入史册,革命火种以查尼皮为中心,燃遍红土高原。
查尼皮是彝语“不引人注目”的意思。当年,中共地下党人去查尼皮走的那条山间小路如今早已荒芜,现在通路的是从芷村镇白石岩办事处经它尼白蜿蜒而上的公路。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眼前豁然开朗。鲜红的党旗告诉人们,查尼皮到了。
这里原本是村民李开文家的房屋,革命的火种赋予了这间茅屋不朽的生命。茅屋曾毁于火灾,1991年才修复。跨进这间只有两扇小窗子的土房,昏暗的光线瞬间就复原了当年的情景,简陋的会址中,火塘、桌子、条凳、一盏仿佛还在发光的小马灯,真实地记录下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岁月峥嵘,当年参会人员的黑白照片挂在满是裂纹的土墙上,空气中淡淡的霉味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目睹过血腥屠杀、经过枪林弹雨考验,像在大山中生活的大多数耄耋老者一样,李开文的儿子李保柱承担起看护会址的工作,他静静地坐在会址门口,10年了,从未离开过这片守望了多年的故土。李保柱衣着简单随意,半新的中山装,纽扣还没有扣整齐,但中山装的藏青色与会址仿佛融为了一体。老人默默地守望着,神态平静而安详。2000年1月,会址的上一位看护者杨自林去世,杨自林当年曾冒着生命危险,在查尼皮村的制高点“三棵树”为党代会和查尼皮村的活动站岗放哨。李保柱回忆:“三棵树是查尼皮的制高点,植被覆盖得很好,只有站到村后三棵树下的山坡上,才能清楚地看见从四方山路上来的人,但来人即便爬到距离村子几十米近,仍很难发现村里的房屋。”每逢有人来瞻仰旧居,李保柱都会充当义务讲解员,对查尼皮那一段革命史默记于心。虽已年事渐高,可李保柱仍显得神采奕奕。每天清晨起床后,他都会把会址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里是家父的旧居,在这里清清静静的,舒心。”
查尼皮之所以从普通的村庄成为云南的革命圣地,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质朴的山民,他们就像星星之火……
王溦 摄影报道 J218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