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吴依波”这个名字,在金阳县无论是机关还是农村,大家都并不陌生。他就是金阳县德溪乡李子坪村李子坪组人。因大面积种植青花椒而被冠以金阳县青花椒第一种植大户。出了名的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曾当过兵,也干过保卫工作。
一穷二白 雪上加霜
吴依波出生于1970年,现年40岁,在5姊妹中他属于老四,四兄弟中属于老三。母亲生下宝贝依波,一家人高兴如蜜,可肩上也多了一份担子,母亲一边背着依波,一边到田边地块卖力地挣工分。
当看到依波一天天地长大,家人都感到很幸福,可又多了一份“压力”,生产队里像依波年龄一样大的孩子都送到了学校,可家里没有劳力,负担太重,经济十分困难,唯有依波跟父母给自己挣“工分”,有时候,很想读书的依波情不自禁地跑到学校窗外听听同伴们琅琅的读书声,伤心的依波心总是平静不下来,每次回去都请求父母让他走走学校,去上上学,再三的请求下,父母同意让依波到老寨子乡小学上学,圆了他上学梦。
依波像其他孩子们一样,每天都背着可爱的书包到学校上课。无论是路途遥远(到老寨子乡去读书来回也要4个小时),还是家里遇到重重困难,他都从来不叫一声“苦”,也从来不叫一声“累”;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冰天雪地,他都没有缺席过,甚至没有迟到过,小时聪明而幼稚的依波,只知道饿,不知道累。由于他刻苦学习,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全班前茅。这样好的成绩,父母觉得他们再苦再累,家里再穷再破也心甘情愿,很值得,有决心让依波上好学,读好书,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天有不测风雨。1981年,当吴依波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国家对农村土地实行了包干到户,金阳县生产队普遍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依波的任课老师因为没有工资、也没有工分,主动辞退了教师职务,回家干农活去了。吴依波含着眼泪,只好放弃手中的笔,同家人劳动、放牧。当他看到无忧无虑的白云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时,吴依波伤心过,也哭过。
到1982年,吴依波刚好12岁。全家7口人一年只得到粮食400斤左右。这样的粮食远远不够解决一家人“填肚子”的问题。由于人多地少,加上科技含量低,每年的秋收冬日就吃光了粮食。一家人一边向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借粮食,一边到野外挖野菜吃。由于家里太穷,加上父母体弱多病,母亲为家庭的事情操心得逼疯了,在最小儿子不到1岁,依波才12岁的时候就因为有病看不起病,有病买不起药吃而离开了人世,离开他们的丈夫、孩子。这无疑是给吴依波带来了“雪上加霜”。
到了1983年,懂事的吴依波得不得像妈妈一样照顾好才两岁的小弟弟。当时,在金阳山区,除了自己有稻田外,能够吃上大米的人家还是少之又少,有的人家连过年三天都吃不上,作为母亲来说,自己的娃娃想吃大米哭在母亲的怀里也无法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依波每个月都背着洋芋到10公里远的德溪乡德古村调大米给弟弟吃。当时10斤洋芋才能调到1斤大米,既然背了50斤洋芋才能够调到5斤大米,对于吴依波来说弟弟能够吃上大力,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吴依波和弟弟一天天地长大了。15岁的吴依波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山斗,与地斗,与贫穷落后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用那双勤劳的双手,养家糊口,把弟弟一天天地拉扯大,于是,家里连一根锄头都没有的依波只好东借西借,向邻里乡亲借劳动工具,开挖荒地,通过付出血的代价后,两年期间,依波在一块乱石仓上刨出了两亩土地。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后,基本上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除了勤劳、纯朴、善良外,吴依波十分勤俭节约。从他记忆中到17岁,只穿过两双鞋子,衣服更是穿的都是补了又补丁。穿的鞋子或者衣服一般都是哥哥姐姐们穿了而穿不得了的那些,从来没有向父亲要过穿的。不穿鞋子赤着脚上山上河谷放牧时常事,最让使他难受不过的是炎日下行走在石子或者沙滩上。
城市生活人回村创业
1987年11月28日,刚过完彝族年,17岁了的吴依波踏上当兵的征途,远离了家人,远离了小弟弟,远离了啃荞粑喝酸汤的彝家生活,到云南省蒙自县三五二一四部队参军,后来又到云南省宜良县三五一一八部队进行“参战”,锻炼意志,看到外面世界很精彩,吴依波惊喜欲狂,眉飞色舞。在4年的兵中,吴依波每年都给家人寄去每个月15元的津贴,作为弟弟的生活费和家人的油盐钱。
1991年退伍回乡后,吴依波在西昌市物贸宾馆当保卫工作,一个月的工资为150元。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吴依波自己能够干上这样的工作,已经感到称心如意和激动万分。他在做保安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干事、勤勤恳恳工作,无怨无悔和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宾馆负责人的多次赞扬,成为了同事们学习榜样。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城市人。
有一天,吴依波请假回家过年。当想起这里山高坡陡,土地十分贫瘠,想起与血缘择居于此的贾巴石一等几个彝族家支团结在这里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曾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时候,吴依波总是思念着这些养育他的土地和亲人。特别是想起无与伦比的金阳青花椒,无论是在品质还是价格都远远高于市场其它农产品,这个念头的产生,使他突然发现自己所寻找的、所需要的就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因此他决定辞职不当保安工作了,目光瞄准了多为亲属所有的一片闲散土地上。这片因距村寨较远,不便管理,再加上土质差、产量低,几乎被荒芜的土地唯有吴依波看得上。他买来白酒向父老乡亲要地。善良的乡亲们劝他:“要地,我们在寨子里给你,那地方‘拉屎不生蛆’,我们都不要了,你拿来做啥子。”可依波就是不听,好说歹说就是要这片荒坡,还说将来见了效益再作酬谢。无奈依波固执,乡亲们也就由他而去,几个长辈还笑骂吴依波穷疯饿极了,竟会把梦做在荒山上。
一个个堂堂正正的保安工作人员,自愿辞职又当上了普普通通的农民,对于对于亲朋好友来说无疑是可笑的,是因为那时候,无论是保安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很难找到的。家人动员他还是去当保安工作,不愿他在农村一辈子吃苦,可他就是不肯,准备在这块“瘦地”上发展青花椒产业。得知他用这100多亩地开坑起来种花椒树的时候,谁都不敢相信,有的人还认为他有神经病,“敬酒不吃吃罚酒”,不干那么好的待遇,专门回村找苦吃。
艰辛的创业路子
创业的路是艰难的,只有执着追求的人才不畏艰难险阻。依波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无论天晴下雨都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忙个没完。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他开垦的土地面积扩大到50多亩。其间,他几乎与世隔绝,就是缺盐少油,也只是托人购买。2001年,吴依波准备在土地便修一套房子,从西昌购来60袋水泥,他一个人硬是从几十里之外、80度坡度的沿江公路上一袋一袋背到地里。就是空手往返一趟也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他却顶着烈日,每天往返两趟,每次背两袋,背上、肩上磨起厚厚的茧疤,人瘦了,脸黑了,更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目睹他创业的乡亲们无不发出感叹。
1995年3月,吴依波开始栽种花椒苗。乡上无偿给他的3000多株花椒苗栽下了土地,可成活株数只有几十株。1996年4月,吴依波又每株以0.15元购买了2000多株进行补栽补种,也成活株数只有20多株。无奈的依波不是灰心丧气,而是鼓起勇气,发扬“不许失败,只能成功”的精神费尽心机。1997年6月端午节雨水较多的时间里,又拿出300元购买了1500株进行抢救性补栽补种,那年终于成功了,成活率达到90%以上。每年他都用这个季节进行大数量的栽种。
花椒苗子一株株地长出了嫩叶,可土地贫瘠的原因,苗子总是不可长。怎办呢?这又摆在了吴依波面前的一大难题。他只好在路边,在草场上到处捡牛屎马屎,每天都争取捡回一两背篼还远远不够,他有只好请求并无偿给邻里乡亲养放养牛马,从中赚回粪尿。同时,他花了2000多元,办起了小型酒厂,用酒糟喂养哥哥家的猪,也有了足够的粪便,花椒苗从此充足了“营养”,一天天地长高了,荒山成了种植青花椒的沃土。看着昔日拉屎不生蛆的荒山上长起了花椒苗,吴依波终于放下了心,坚定了他发展青花椒产业的信心。
2002年,看到吴依波这样有本事的男人,邻居杨史呷看中了他,把自己的女儿杨作日介绍给了吴依波,并要求不要任何身价。没订婚之前,杨史呷去世,吴依波以男子汉的气度,送去了一条黄牛,受到亲朋好友的感激。从那以后,虽然他和杨作日还不属于真正的夫妻关系,但是杨作日和她母亲只要他在地里就来帮着干农活,只要他在捡牛屎马屎,他们也同样前来帮忙。双方感情通过进一步加深,2003年,吴依波真的娶了比他大12岁的杨作日为妻。2004年3月还生下了宝贝儿子,取名为吴拉洛。为了让孩子念好书,也为了不让妻子受苦,吴依波还把孩子送到了西昌二小学前班学习,妻子在西昌照顾孩子。
“百万富翁”成为群众的“领头雁”
通过精耕细作,修枝除草,科学管理,2006年,吴依波的青花椒全部进入盛果期,产量3500多公斤,产值10万余元。还培育出一株青花椒树,冠幅面积达151.28平方米,2006年单株产量达到100斤,产值达2600元。截止2010年,3000多株青花椒前期挂果相当好,预计产量可达3400公斤以上,平均每公斤按20元算,产值可达13万元。
吴依波深谋远虑,用辛勤的汗水耕耘的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奇迹,创造出了“金银”,创造出了人生,也创造出了幸福,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便是对他的回报。他用他的付出为养育他的乡亲们寻到了一条播种“黄金”之路——大力种植金阳青花椒,成为了金阳县青花椒种植第一大户,现有1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
看着吴依波在荒山上捡回大把大把的钞票,乡亲们被折服了。都说这小伙子的眼睛“有毒”,会“看废成宝”,索性转变了观念,跟着大力发展青花椒,许多长辈也放下了老辈子的架子,向吴依波讨教种植青花椒的技术。近年来,李子坪村一组的青花椒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10多万株,已挂果7万多株,产值60万元,人均收入达1500多元。青椒使李子坪村一组的人们走上了致富之路,吴依波兴奋无比。
荒山见了效益,吴依波想酬谢父老乡亲,但他们拒绝了,说依波带着他们发财了,这是最好的酬谢。吴依波成功了,他用汗水和智慧征服了父老乡亲,也向世人诠释了金阳青花椒的内力。
来源:中国凉山彝州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