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三房”改造 美姑彝寨旧貌换新颜

1511 0
发表于 2010-6-17 08:45: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六月的美姑彝家村寨,苍翠欲滴。踏着一路苍翠,走进美姑县“三房危房改造”试点示范村的巴古乡勒布村和巴普镇俄普村,新村新貌已经初显。放眼望去,村里随处可见雕檐的、抹墙的、搬运建筑材料的、修建入户路的,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上阵,热热闹闹建新房的忙碌场景。
    说起勒布村和俄普村“三房改造”建设的变化,可以用一天一个新面貌来形容。
    几个月前,记者来到勒布村采访时,看见的是拆得七零八散的残垣断壁,村民们都住在临时用油布搭建的小窝棚中,就连锅灶也是用老房子上拆下来的砖或石头垒起来的。一家老小挤在一个四面透风的油布棚里,锅碗瓢盆上沾满了厚厚的灰尘。虽说生活条件暂时艰苦,但大家心里都很高兴,因为就要建新房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去年美姑县确定巴古乡勒布村和巴普镇俄普村共112户农户作为新村“三房危房改造”试点示范建设,其中新建63户,风貌改造49户。项目于去年10月开始动工建设,全面按照省、州提出的建设“彝寨特色新村”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着手建设美丽的新彝寨。
该项目启动伊始,美姑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该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及早谋划、精心策划,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彝区“三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周密制定了实施计划和要求。
    在项目启动过程中,美姑县委、政府首先从严把设计关着手,由该县规划建设局统一规划设计村落布局调整和“三房”改造建设房屋结构设计,并分别选派了技术人员长期在实施“三房”改造的两个试点村,实施全程指导和技术监督,有效确保工程质量,努力构建老百姓满意工程。
    在村落布局上,严格按照“配齐住房、厨房、畜圈、厕所、沼气池”为一体的四合院等设计方案,展示出了“大规模、涉及户数多,质量高、进度快”的新特色。
     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在国家的帮助下,村民们都想早点住进宽敞漂亮的砖瓦房。
    “要抓紧时间平整屋基修建新房,还是想尽早住进新房嘛。”去年10月,在巴古乡勒布村,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都顶着烈日,忙着拆旧房、建新居,拆房的拆房、打基础的打基础、砌砖的砌砖,背沙备木料,整个村庄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们纷纷表示,要尽早建新房。
     在该村,吉索石布告诉记者,虽然离县城不远,但由于经济困难,再加上交通不便,大多数村民都修不起新房。
     “现在有了国家的补助,我家只需花2万多元和准备一些建筑木料就可以了,也不用出劳力,总共出资不到3万元,就建成了四合院的新房。”吉索石布说,新房建成后,他家的正房面积是100平方米,室内和院坝的地面都要硬化。还要建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的耳房,用于做厨房,畜圈或厕所,人畜分居,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美姑县委,政府按照国家补助一部分,农民自筹一部分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不仅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先垫支一部分建设资金,支付给施工方进行修建,还积极帮助农民协调贷款,确保工程有序推进。
     家住勒布村的村民曲比加加乐呵呵地站在路旁看着来自重庆的建筑工人正在自家的房屋顶上盖瓦、粉刷外墙,房子就要修好了。曲比加加的房子包括了一栋正房、两间耳房和带有围墙的宽敞院子,建筑面积115平米,客厅、卧室、厨卫等一应俱全。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个漂亮的价值10万元的彝家院子他只花费了2.5万元,大头的资金和人工都由政府负责。曲比加加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这么漂亮的房子我几辈子都修不起,现在只出这么点钱,还不要我动手,完全想不到”。在勒布村和俄普村采访时,记者见得最多的是村民的笑脸;听得最多的是感谢的话语。
     自从“三房危房改造”试点示范村建设以来,为了确保“三房”改造建设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美姑县帮户单位还指定了下派干部分赴“三房”建设点,对“三房”改造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多则包户14户,少则包户5户,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与此同时,县“三房”改造领导小组还成立了由县纪委组成的督查组,对“三房”改造进行督导、指导和检查,对质量不达标、工期不按时的包户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和严格问责,县扶贫办、县规划建设局等部门实行每日一督制度,对工程质量不达标、工期不及时完成的施工单位和联乡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从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目前,该县“三房”改造试点示范的两个村,部分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都已经接近尾声,许多村民将要欢欢喜喜地住上新房,村寨里到处表露出“三房改造‘瓦几瓦’!彝族人民咔几咔(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的心声。
    通过项目的实施,美姑彝家村寨正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实现了人畜分居;通上了水、电、路,信息,彻底改变了过去住房夏不避雨、冬不挡风、人畜混居、门前一堆肥、下雨门难进、进门就摸黑,吃水下河沟,运输靠肩背等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明显好转,思想意识不断转变,脱贫致富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安居乐业、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倍增。

来源:凉山日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