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是个小有名气的彝人,他是《彝族人网》创办人之一。现在,他又多了个身份——凉山州彀斯艺民族文化公司法人代表。“彀斯艺”是创造彝族文字的彝族古人之一,而在汉语中,“彀”指张弩。公司主要经营彝文手机销售,他认为做彝文手机,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彝族文化,因此,他选择了这个颇有些生僻的名字。“我最大的动力是因为对彝族文化的热爱,所以想通过做彝文手机来推广彝族文化,并且希望让彝语在现代信息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因为爱 来西昌
出生于攀枝花的阿瑟,原本是攀钢的技工。2001年,是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时年,彝族人网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彝族人的网站。他与北京的几个彝族网友凭着一腔热情,在没有一点回报的情况下把彝族人网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他也因此在网上交到了全国不少彝族网友,这其中就包括不少彝族音乐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拍摄制作彝族歌曲和电影,大力推广彝族文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阿瑟是彝族人网母语客栈版块的版主。然而他却在这个关注度不高的版块里天天推广彝文教学,大力呼吁是彝族人就该学彝文,想为都市里的不会说彝语也不识彝文的彝族孩子做些有益的事。
在他这种有些偏执的坚持背后,是对彝族文化的热爱。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因为他离凉山州这个彝族文化中心越远,他才会爱得越深沉,“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贵”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2007年,阿瑟终于在家人的反对中下定决心从攀钢辞职,花几万元跑到中央美院学习了几个月“玛雅动画”技术后返回了西昌,坚定地扎进了凉山的怀抱。拍摄制作彝族歌手MV、彝语电影,参加凉山、贵州、云南彝族地区的各种活动,虽然忙忙碌碌,但他很开心。
因为爱 所以卖
今年5月的一天,阿瑟和两个朋友在邛海游玩时,无意间听到了彝文手机,但都说没见过实物。而同行的西昌学院学生毛实不说彝文手机发布会都开过了,西昌学院就有卖的。
听到这个消息,阿瑟心中浮现出了种种念想:彝文手机的推广,必定会对彝文和彝族文化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推广销售彝文手机,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是推广彝文的一种方式,是为本民族作贡献的一个行动。在这个念头的刺激下,他当即要去找彝文手机的总经销商,看能不能在西昌做代理销售。
按图索骥,他找到了彝文手机制造商北京网道信通公司的大区经理侯方。侯方是满族人,对彝族还有些了解,而且基于以前做藏文手机的经验,她认为自己民族的手机还是自己民族的人才能做好,一是语言和文化优势,二是会很有激情地去做。因此,她答应了阿瑟的要求。
阿瑟说干就干,和同样热衷彝族文化的日那、毛实不,决定成立公司进行彝文手机销售。期间,钟情于民族文化的贵州六盘水太阳鸟民族文化公司的贵州彝族同胞罗桂兰女士也加入了进来。
短短一个月,就销出了100多台彝文手机。有意思的是彝区的宁蒗、马边、盐源、喜德、雷波、美姑、普格、布拖、昭觉等县级经销商的队伍不断有人加入,目前,经销商队伍已有近10个。彝文手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扩大。
因为爱 不孤独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根,那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很危险了。”阿瑟认为文字的生命在于应用,如果没有应用,文字的使用人群和范围都会慢慢减少,如今城里长大的第二代彝人的后代,已经基本上不会彝文了,就算是上一代,也不一定全懂彝文。在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彝人正在不自觉或被动地发生着以丧失母语为代价去获得第二种语言的行为。
令阿瑟欣慰的是,彝族还有很多的文化精英,在自觉不自觉地为母语文明做着努力。他们是广大彝族青年学习的榜样和发展母语文明的旗帜,而彝文手机,将是彝文应用的一个很实用的平台。
7月11日,阿瑟在成都见到了生产彝文手机的北京网道信通公司的总经理张岩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副校长沙马拉毅教授。沙马拉毅对他的这一行为表示支持,并建议张总针对彝族考生宣传参加高考有彝文加分的政策,把彝汉词典放进彝文手机,让彝文手机成为方便携带的彝族高考生的学习机。
沙马拉毅教授和张总认为,做彝文手机如果坚持下去,它一定会对彝族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张总还提出了建议:多搞一些活动,如彝文短信大赛,节日彝文短信,彝文手机文学创作比赛,彝族母语歌曲下载,彝文手机报等等,结合凉山州彝语发展的相关政策,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彝文手机这一现代信息化工具并不断使用彝文,从而让彝文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彝族文化的推广做出贡献。
目前,凉山州彀斯艺民族文化公司将和彝文手机生产厂家一道,在两年内做好彝文手机深度“彝化”工作,为彝族同胞提供更多的无线服务。
阿瑟坚信彝文手机将获得不一样的生命。那些生活在广大农村的不识汉字不懂汉语的彝族同胞,能够用彝语彝文在现代信息化领域迈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