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是我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它以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眼光。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族步子的加大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外学者的学术合作关系更加的密切。本文将以1995-2005年十年间召开的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为例,对彝学研究国际化、世界化这一可喜的趋势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世界;彝学研究;国际化 “我们这些老外已经在心里把一个地方献给了彝族:这是一辈子也挥之不去的彝人情谊,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离开彝学研究的课题。”[1]这是首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发起人─美国人类学家郝瑞教授在《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的序言里所说的话。彝学成为一门多学科、国际性的研究领域已有百年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美、英、法、日等国就有许多学者涉足中国彝区,对彝族支系撒尼、阿细、诺苏等进行调查研究,开创了彝学研究之先河。20世纪30-40年代,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外学者对彝族的研究考察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对我国的彝学研究再度兴起,但这时的研究只是从彝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源流、社会制度上进行简单的介绍,缺乏系统、深入和全面的调查研究。直到1980年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彝学研究才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国外学者对中国彝学的研究不仅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提升,而且研究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国际间彝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繁荣与多样。 一、回顾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 (一)、第一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简介 (二)、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简介 第一、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后,由我国著名彝学家巴莫阿依、黄建明教授主编了《国外学者彝族研究文集》一书,于2000年8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共收集了17篇国外学者关于彝族方面的研究论文。其中郝瑞教授的《从族群到民族》一文,通过四川攀枝花米易县的横山和麻隆两镇亚拉人的民族归属与语言问题为例子,生动形象的说明了EthnicGroup与民族的区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副教授、妇女资源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司佩姬教授在她的《撒尼人的民族认同性》一文中,用女性的细腻心理和对女权主义的热情出发,对云南撤尼宗教中的女师妈进行走访和观察,道出女性在宗教实践者在她们所在的社会“边缘化”的原因。在文字语言方面,波兰的瓦斯露丝卡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彝族文字的体系及其多种表现形式》一文,通过对彝语六个方言区及彝文多种多样的造字方法的分析,来阐述彝文的同质性和个别文字性质的差异性的特点。同样,瓦斯露丝卡在她的另一篇论文《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对古彝文的类型识别》中,作者认为,彝文不仅仅只是丁椿寿先生在《彝文论》一书中所说的表意文字,也不仅仅是陈士林先生在《彝语简志》中的表音文字,彝文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彝语形式来进行分类。可见,国外学者对中国彝学的研究是用一种“远观”的方式来弥补中国学者“近观”中的不足和缺陷。 (三)、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