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世纪之交的国际彝学研究

3184 0 2008-10-29 12:54 发布者: 苏月飞阳

 

      摘要:彝族是我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它以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眼光。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族步子的加大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外学者的学术合作关系更加的密切。本文将以1995-2005年十年间召开的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为例,对彝学研究国际化、世界化这一可喜的趋势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世界;彝学研究;国际化

      “我们这些老外已经在心里把一个地方献给了彝族:这是一辈子也挥之不去的彝人情谊,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离开彝学研究的课题。”[1]这是首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发起人─美国人类学家郝瑞教授在《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的序言里所说的话。彝学成为一门多学科、国际性的研究领域已有百年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美、英、法、日等国就有许多学者涉足中国彝区,对彝族支系撒尼、阿细、诺苏等进行调查研究,开创了彝学研究之先河。20世纪30-40年代,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外学者对彝族的研究考察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对我国的彝学研究再度兴起,但这时的研究只是从彝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源流、社会制度上进行简单的介绍,缺乏系统、深入和全面的调查研究。直到1980年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彝学研究才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国外学者对中国彝学的研究不仅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提升,而且研究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国际间彝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繁荣与多样。

一、回顾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

(一)、第一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简介
第一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于1995年4月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召开,会议主要发起人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斯蒂芬·郝瑞教授,有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的数十名学者与会,其中云贵川三省的著名学者余宏模、乌谷、曲比石美、伍精忠等应邀参加会议。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涉及到当代彝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这次会议后,彝学研究的各国学者不断的增多.

(二)、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简介
1998年6月,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由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的托马斯、海贝勒筹划组
织,在德国最古老的城市、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市的特尔里大学召开,会议得到德国学术研究基金会(DFG)的资助。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波兰等国外15名学者出席,中国也有15彝族学者参加,中国彝学代表团由何耀华先生任团长。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纪之交的国际彝学与现代化进程中国彝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第一、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后,由我国著名彝学家巴莫阿依、黄建明教授主编了《国外学者彝族研究文集》一书,于2000年8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共收集了17篇国外学者关于彝族方面的研究论文。其中郝瑞教授的《从族群到民族》一文,通过四川攀枝花米易县的横山和麻隆两镇亚拉人的民族归属与语言问题为例子,生动形象的说明了EthnicGroup与民族的区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副教授、妇女资源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司佩姬教授在她的《撒尼人的民族认同性》一文中,用女性的细腻心理和对女权主义的热情出发,对云南撤尼宗教中的女师妈进行走访和观察,道出女性在宗教实践者在她们所在的社会“边缘化”的原因。在文字语言方面,波兰的瓦斯露丝卡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彝族文字的体系及其多种表现形式》一文,通过对彝语六个方言区及彝文多种多样的造字方法的分析,来阐述彝文的同质性和个别文字性质的差异性的特点。同样,瓦斯露丝卡在她的另一篇论文《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对古彝文的类型识别》中,作者认为,彝文不仅仅只是丁椿寿先生在《彝文论》一书中所说的表意文字,也不仅仅是陈士林先生在《彝语简志》中的表音文字,彝文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彝语形式来进行分类。可见,国外学者对中国彝学的研究是用一种“远观”的方式来弥补中国学者“近观”中的不足和缺陷。

(三)、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简介
2000年9月,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在阿诗玛的故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云南石林召开,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波兰、越南、韩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的一百多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有《民族团结》《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和电台对此次会议作了详尽的报道。此次会议共收到中外学者提交的130多篇论文,论文质量高、内容丰富、涉及到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变迁。主要讨论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彝族传统文化继承的关系,会议分语言文献、历史文化、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信仰与宗教、经济发展与教育、社会变迁与民族关系六个论坛进行。其中托马斯·海贝勒的《处于市场行为、社会道德和民族责任感之间的民族企业家----以凉山自治州彝族为例看民族企业家阶层对社会变迁和族群性的影响》一文,是其与西文昌彝族研究所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文章指出“很多彝族企业家的思想无疑还扎根于道德经济中,他们的经济行为同非经济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的联系要强于汉族企业家。”[2]越南阮翠鸾的《越南倮倮族的服装》一文,对越南倮倮族的分布概况,染布的传统手工艺,倮倮妇女、男人和小孩的服装及其装饰品进行了描述。文章说“这些制衣技术大约从公元前后通过云南、四川两省的文化交流“渠道”向生活在越南和东南地区的各民族发生其影响的。”[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司佩姬的《阿诗玛从哪里来:撒尼人,彝族文化和世界主义》一文从地理形态和文化形态中,对阿诗玛的利用和解释作了分析,从而得出阿诗玛的作用与撒尼土地和遗产紧密结合的结论。可见,国外学者大多采用比较法,把彝学融入世界民族之林,给国内学者一个崭新的视野,通过会议交流,国内外学者互相提供信息,促进了彝学研究的新进步,展示了彝学研究的新成果,本届会议成了千年彝学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123下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