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交流将进一步加强 本民族学者研究本民族的文化,无疑具有自观与他观的优势,作为本族人研究本族文化,在学术上被称为“本位研究”或“自然研究”,但是本民族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对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现象先入为主或熟视无睹。而国外学者对彝族文化的研究,能如实地反映真象,不带“偏见”。这样,国内学者的自观方法和国外学者他观方法是互补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经过专门训练的国外学者研究彝族文化,无疑具有“自观”与“他观”相结合的优势。再加上外国学者来至于不同的国家,能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国家刊物上发表对彝学研究的成果,因此,国内国外的彝学交流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通过与国外彝学研究的互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彝族、研究彝族、让彝学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同时把国外人类学、民族历史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介绍到国内来,为彝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国际上一些接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研究彝族的热潮,对国际彝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比如斯蒂文.郝瑞、托马斯.海贝勒、魏明德、司佩姬、柯谨艺等等。以后的彝学研究,国内国际之间应加强学术交流。
(二)、加强现实问题的研究,实现研究的社会功能 以往的研究主要在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比如对围绕彝族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展开抢救、整理和诠释;围绕彝族的族源进行研究;围绕彝族的毕摩文化进行研究等。当然,这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在国际彝学中也有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来的彝学研究必然会加强对彝族现实的研究,例如对彝族的教育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等等。这些研究能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解决彝族人们思想的困惑、心理的迷茫、满足文化的需求,推进社会的发展,彝族研究工作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通力合作,必然会将彝学研究推同一个新的高潮。
(三)、研究的视角更多、内容更丰富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日本神奈大学教授佐野贤治先生,因研究彝族宗教多年,他认为彝族宗教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好的原始宗教之一,他说“我觉得,人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背后,文化也一样,我是研究日本民俗的,觉得自己的文化应该从外面来看,日本也有原始宗教,我觉得研究毕摩文化,会使我更深刻的认识日本社会的一些民俗。”[6]从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国外学者所提交的论文来看,彝学研究已经突破了民族学的视角,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国外学者通过对彝学的远距探测,在国际视野的比较下进行研究,丰富了研究内容。 综上,通过对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彝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彝族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彝学作为一门研究彝族及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它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外学者对中国彝学的热爱与研究以及各种彝学研讨会的召开,为彝族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彝学以新的姿态和强有力的声间,已在国外撞响了彝人千年文明的号角。 注释: [1]巴莫阿依,黄建明编.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P4. [2]托马斯·海贝勒.处于市场行为、社会道德和民族责任感之间的民族企业家----以凉山自治州彝族为例看民族企业家阶层对社会变迁和族群性的影响.[J]第三届国际彝学会研究论文集P21. [3]阮翠鸾.越南倮倮族的服装[C]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彝族研究论文集.P8. [4]布饶依露.彝学,让世界瞩目.[OL]民族团结.2000(11). [5]台林珍.研究彝学的人们.[OL]彝族人网.2006. 参考文献: [1]巴莫阿依,黄建明编.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文集[C].2000(09). [3]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手册[Z].20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