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简介 2005年8月第四届彝学研讨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巴普镇举行,这次会议的的中心论题是毕摩文化。马学良先生曾经指出“毕摩经籍文献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关系到彝族社会结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民族心理、民族认同等问题,毕摩文化的研究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4]在作为“毕摩之乡”的美姑举行国际彝学盛会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文化影响。本次会议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加拿大、秘鲁、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贵州、云南、广西、北京等地的104位学者提交论文,会议分毕摩宗教与仪式、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文学·神话·民俗、语言、传统知识与生态、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教育、彝学研究视野、彝学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九个论坛进行。在所提交的论文中,美国的马克·本德尔的《彝族当代诗歌中的大自然》一文,通过对彝族诗人诗歌中的自然界、超自然界、神话等意象模式以及相关的传统和当代彝族社会的文化背景,引导人们思考彝族民间文化的特定层面是如何启发当代彝诗歌创作的问题。德国的柯瑾艺在《诺苏民歌-中国改革中传递民族身份和情感的工具》一文里,强调民歌在彝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不可缺性。此次会议上,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再次向彝学界吐露了彝学不断向前、不断走向深入的坚强足音。 郝瑞教授在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上说:“第一届研讨会召开时,从基金会捐款到组织会议,布置会场,到机场接待来宾都是我亲自去做的,当时只动用了两部车子和我的一个研究生及两个工作人员,没想到,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拥有了近200名中外学者,出动了二十几辆车了,几年前在美国,我只是丢下了几颗小种子,今天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5]会议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交论文数量的不断增加,是彝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研讨形式的创新 第三、四届彝学研讨会通过“研讨--讲评”的会议形式进行,把专家学者所提交的论文按内容进行分论坛讨论。发言的学者讲述论文的精练,讲评的学者起“点眼”的作用,大会还鼓励与会学者积极参加到自己感兴趣的别的论坛中去,这样就增强了大会的灵活性,扩大信息量,使学者们能自由、民主、坦诚的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阐述自己的学术观,与第一、二届的坐谈形式相比,有了极大的创新。 (四)、会期内容丰富化 第三届彝学会除讨论论文外,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彝族服饰展、书法展、民族书籍展、与会人员科研成果展、考察民族中小学、会后学组织国外学者进行田野调查,为以后的彝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同样。第四届彝学研讨会也开展了《梦幻美姑》《魅力美姑》等文艺晚会,有彝族选美、彝族摔跤、彝族服饰表演、诗意美姑笔会、毕摩祈福仪式等一系列活动。会议结束后,国际学者还对彝族文化生态与民间工艺、彝族民俗文化与口头传统的田野考察。较之第一、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第三、四届内容丰富了很多,为中外学者营造了轻松的学术交流环境。
三:国际彝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从国际范围内来看,国际彝学已经在逐渐成为一门显学,1995年,第一届国际彝学大会在美国西雅图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彝学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日趋与国际接轨,为研究彝学的人们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为彝学研究拓展了视野。1998年在德国的特利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彝学会。2001年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召开了第三次国际彝学学术讨论会。2005年8月在凉山的美姑县召开了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国际彝学会议已逐渐成为中外彝学研究者交流的平台。随着国际彝学会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中外学者展开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国际彝学研究将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