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动前景的比较:“光明的前景”与“困惑的未来” 要谈到中美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家政权之间在互动前景方面的比较,则必然要涉及两国民族的构成方式和国家的政治体制等问题。 中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形成和发展在祖国的版图上,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主体部分始终都在中国,这些原著的各少数民族既保存着自己文化传统,又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焕发着巨大的文化活力,加之在现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政策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措施上,较为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动力、根本任务、法制保障、外部条件、思想路线、战略步骤、办学形式、德育标准和组织领导等各方面的问题。[58]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和中国国家政权的互动会有光明的前景。 由于“‘美国人’是一大群不同种类、不同起源的人所组成的大杂烩”,所以,美国“是移民与文化混合的产物”。有美国学者早就指出,这个移民的国度“在老东北(Old Northeast)那些‘黄蜂’(Wasps)的操弄下,把非‘黄蜂’的纯粹品质全都煮干了,端到桌上来的只是一锅次级的‘黄蜂’”,在这片次级品的梦境里,被唤醒民族意识的人们终将睁开惺忪的睡眼,重新寻找他们自己的非“黄蜂”的遗产。[59]就黑人来说,他们的民族权利问题,长久蒙在疏离与排挤、模棱与双重的幕布后面,他们所要争取的,只不过是其他美国人享受到而他们却被剥夺的权利,这其中就包括法律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基本权利。另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教育中的统一性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要求,[60]但美国的两党执政使国内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多有变化,发展前途不明。细细追究起来,多元文化教育问题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国度内部特殊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争辩,而是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权利与经济地位争夺的背景,而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纯然停留在以民族视野为主的差异性探讨之中,必然会让问题表面化而难以触及其社会实质。[61]这样的思考路径也许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同在美国,有些民族在发展教育方面比较积极、自觉,[62]而有些则比较消极。所以,如果说美国少数民族教育和国家政权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平衡状态的话,那么在这种平衡中也不乏复杂性与紧张性的渗透和交融。 (岳天明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 [项目基金]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SH016)和西北师范大学科研骨干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岳天明(1969—),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社会学、民族学研究 [1] 众所周知,国内对于“民族”和“族群”等相关概念的使用存有很大的分歧。考虑到行文的方便和一致性,本文不对这些概念作严格细分而统一使用“民族”一词。 [2] [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 如80年代末期,邓小平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问题。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我知道你是******************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4] [美]罗伯特•K.默顿著,唐少杰、齐心译:《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5] 参阅范可:《西方有关少数民族权利的论争与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 昂利•贝尔在为法国希腊哲学史和思想史专家莱昂•罗斑的《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写的“序”中指出:“希腊人醉心于辩证法。”参见[法]莱昂•罗斑著,陈修斋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7] [意]维科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第459页。 [8] [英]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刘源、徐丹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4页。 [9] [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10] [美]马丁•N.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族群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11]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12] 转引自[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9页。 [13] [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4]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页。 [15] [英]赫德利•布尔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6] 按照阎学通的看法,中国学术界对国家利益的关注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1996年,阎学通发表文章指出:“我国理论界对于国家利益的研究虽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对国家利益的研究多局限于讨论国家利益的概念……”。参见阎学通:《国家利益的判断》,载《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王逸舟认为,“必须看到,中国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研究仍远远不够,可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7]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9—90页。 [19] [美]密尔顿•M•戈登(Milton M. Gordon):《种族和民族关系理论的探索》,载于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20] [加]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585页。 [21] [美]弗朗兹•博厄斯著,刘莎等译:《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22] 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23] 参阅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4] 参阅张学强:《西北回族教育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 [25] 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26] 详参张学强主编:《明清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7]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28] 参阅段继业:《论国家与回族社会的互动关系》,《回族研究》,2001年第1期。 [29] 张学强:《西北回族教育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30] 晏阳初、[美]赛珍珠著,宋恩荣编:《告语人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31] [以]耶尔•塔米尔著,陶东风译:《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32] [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 [33]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34] [俄]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35] 王鉴:《民族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36] [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著,卫景宜译:《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37] 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38] [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第7页。 [39] [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著,卫景宜译:《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40] [德]托比亚斯•吕尔克尔:《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及其改革战略》,《教育展望》(中文版),1993年第1期。 [41]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娥、魏强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42] 参见阮西湖:《人类学研究探索——从“世界民族”学到都市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43] [挪]T•H•埃里克森著,王亚文译:《族群性与民族主义:人类学透视》,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44] [加]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97页。 [45] [加]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15—616页。 [46] 万明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47] 参见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255页。 [48] [美]小约翰•B.科布著,李际、张晨译:《后现代公共政策——重塑宗教、文化、教育、性、阶级、种族、政治和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49] 王鉴:《民族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50]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娥、魏强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51] [以]耶尔•塔米尔著,陶东风译:《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52] 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3] 这是已故的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未来的前景的展望(见费孝通先生于1989年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泰纳讲座上的讲演:《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54] 费孝通:《我有一个梦想》,《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55] 参阅王鉴:《民族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56] [英]卡尔•波兰尼著,冯钢、刘阳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57] 参见王鉴、万明钢著:《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主编寄语:“‘文化马赛克’与‘中国大花园’”,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8] 详参金东海主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9] [美]哈罗德•伊罗生著,邓伯宸译:《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60] 王兆璟等:《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61] 万明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62] 比如,在美国,亚裔会依靠社区力和社会资本,通过中文学校和华裔辅助性教育系统形成一个有利于移民后代教育的族裔环境。可参阅周敏著,郭南审译:《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