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历史学 查看内容

《阿诗玛》的叙事艺术

2011-3-6 12:25| 发布者: 苏月飞阳| 查看: 4824| 评论: 0|原作者: 王先灿|来自: 彝学网

摘要: 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早就引起世人的关注。这部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的歌”的叙事诗,是云南省文工团圭山工作组于1953年搜集 ...

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表述自己的话语,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民族的经历、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述是经过一番历史选择之后才形成的,而不是随意的组合与聚合。当然这也不是意味着可以划分高低优劣,并不存在这样的可行方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表述系统,都是对世界的认知,只不过是所达到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只是那个系统更适合于那个民族,而那个民族也擅长运用那个系统来表述。
《阿诗玛》的叙事结构自然体现在撒尼人的表述体系里面,就经过整理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书面文本《阿诗玛》而言,其结构是三段式的。在进行故事情节的叙事之前,要进行大段的铺叙,以奠定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叙事者假托一系列的事物才转到正文内容的叙述上。正文的叙述中,采用对比的形式,对比阿着地两家人,格路日明家的阿诗玛美丽无比,热布巴拉家的阿支则是如此表述的,“阿支像猴子,猴子像阿支”简短的就把人物形象现货的叙述出来。对于阿诗玛的形象,则以母亲格路日明玛的视角进行大段大段的叙述,以体现阿诗玛的美丽、勤劳、善良、智慧等。通过对比的叙述,以简述烘托详述,很自然的吧人们的情感偏向于主人公阿诗玛。劳动人民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情感偏向,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情感赋予理想中的人物阿诗玛,阿诗玛身上体现撒尼人的愿望。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民众不愿看到的,撒尼人不甘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毁灭性的结局,在人们的眼中,阿诗玛不应该毁灭,而是应该长存。即使最终逃脱不了悲剧,也要把阿诗玛幻化为回声,这样就永远回应在人们的心底。《阿诗玛》这一民族叙事诗的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不仅因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符合一般人的命运,纠结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得意之笔还在于故事结尾处神话式的处理,把阿诗玛幻化为回声,这种不死的永恒存在,体现民族艺术的魅力。如果没有这样回声的结局,这首诗的艺术色彩将一下子失去不少,也就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吸引力。
叙述者叙述完故事后还以一段自谦的话语作为结束语,与引言与正文形成三段式的结构,回应了前面的铺叙,致使诗歌结构的完整性。开头与结尾的呼应,共同烘托全诗的主体,体现出整个叙事诗的完美结构。

叙事视角:“我”的叙述以及背后的撒尼民众

人们一般所说的叙事视角,是叙述故事所采用的观照角度,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叙述人与其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决定呈现在读者视域中的事件场景。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