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诗玛的主题,有人认为是维护传统习俗,有人则认为是反抗统治阶级的婚姻掠夺,追求幸福和自由,又有人认为是控诉媳妇被公婆和丈夫虐待的痛苦。无论到底何者,《阿诗玛》体现了撒尼人的一段特殊记忆,这段特殊记忆显示了他们特殊情感。民族的记忆在民族的历史里,民族的情感在民族的记忆里。《阿诗玛》凝铸了撒尼人情感与记忆的双重因子,因此它只能是撒尼人生活世界的事实观照,像一面镜子把前面的景象反照出来。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阿诗玛》就是撒尼人那段历史的镜子,只能客观如实的显示,相反它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实物只能是客观体现,融入情思之后实物变成事物,事物的展现客观之上带有主观色调。对历史的记忆融入了鲜明的情感,带有情感的记忆历史显然是件容易的事情。 民间文学既然体现着民族的情感,并且是历史记忆的民族情感,那它所显示的情感与记忆,只能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叙事而体现,而这种叙述也只能基于一定的叙事原则。民众一般不会无中生有,虚构出一个叙事文本来吟唱,生活中没有的虚构显然也不怎么有生命活力,谁会费心的去理解从未有过的世界?民众的创造显然是便于历史的记忆,至少对于他们自己本民族而言是这样。 所以,《阿诗玛》注定是撒尼人生活中的事件,之所以一直在他们的生活中传承,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记忆显然本能的具备难以遗忘的因子。对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才会产生熟悉感,对自己生活体验得到的事情才会有亲切感,对自己历史中的事件才会清晰长久的记忆。所以《阿诗玛》的叙事原则只能是这样,是撒尼人民对自己的历史的带有情感之记忆的叙述,是所熟知的生活世界,是所体验的生命,所以能经久不息,深深铭刻,召唤着世人的双眼。 叙事结构:民族表述与三段式 和一般的民间叙事诗一样,《阿诗玛》的情节再平常不过了,再普通不过了,可这普通平常的情节经过民族叙事结构的处理,以及民族诗歌语言的叙述,却显示出魔幻般的引力,深深召唤着人们的心灵。 民间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凝练,这样便于民众的吟唱与记忆。其中大量的事物都是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到的,民众用那些很常见的事物做关联,用以表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这显然是有他们的道理,正因为是熟悉的,才能自然而然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民族特色也正体现在这一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