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历史学 查看内容

《阿诗玛》的叙事艺术

2011-3-6 12:25| 发布者: 苏月飞阳| 查看: 4823| 评论: 0|原作者: 王先灿|来自: 彝学网

摘要: 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早就引起世人的关注。这部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的歌”的叙事诗,是云南省文工团圭山工作组于1953年搜集 ...

《阿诗玛》的叙事艺术

作者:王先灿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早就引起世人的关注。这部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的歌”的叙事诗,是云南省文工团圭山工作组于1953年搜集、整理出来的,并于1954年首发《云南日报》,之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表出版后的《阿诗玛》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将其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屏。
    《阿诗玛》以民族诗歌式的语言给世人叙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大体如此:撒尼人居住的阿着地有两户人家,阿着地上方的穷人格路日明家生了一个女儿阿诗玛,阿诗玛活泼美丽、勤劳善良、正直勇敢,深得父母及乡亲的喜爱,并以此美名远播;阿着地下方住着地主热布巴拉家,生了个儿子叫阿支,慕名想娶阿诗玛,请格底海热帕说媒不成,于是依仗势力强行抢亲抢走了阿诗玛。在远处放羊的阿诗玛的哥哥阿黑出于不祥征兆急忙赶回家,得知真相后去赶救阿诗玛。阿黑闯过热布巴拉家设置的重重障碍阻挠,救回阿诗玛。热布巴拉家不甘失败起歹心向恶神崖神祷告,崖神发洪水挡住他们兄妹两人的归路,阿诗玛化为石林中的回声。

叙事原则:基于生活世界的情感记忆

一般而言,民间文学深深体现着民众的情感,过去民众一般都是不识字的群体,用现在通俗话语来说是处于无文化或文化较低的水平。仅从知识的层面做出这种解释是合理的,相对于上层文学,很难在其中发现民众的声音。人们只能在其日益生息的特定时空里面了解他们的情感。但是如果从文化的层面而言,上述理解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因为一个人不识字就断定其没有文化或艺术,对于民众而言也是如此。何况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直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历史的时候也就创造了历史中的一切,语言、宗教、文学、艺术……因此有必要修正人们固守的观念。尽管随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兴盛,民众的文化得到一定的认可,可这只是程度上的问题,本质还是没有变化。
1234下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