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县佐戈依达乡布勒莫村小服务2个村,分别有一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共79名彝族学生。范韦军自从去年9月经考试分配在这里工作以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社会,短短半年时间,以最大的经济能力和尽职的工作态度,教育彝家山寨里的学生,和群众打成一片。学生由34名增加到79名,村主任经常在学校帮助他,家长说如果范老师调走了他们将集体上访,彝族年间村里老乡给范老师背来的腊肉多达86块,同事拿他做榜样……
山间的索玛花
——记四川省美姑县佐戈依达乡布勒莫村小教师范韦军
文/图 陶 祥
4月,由于干旱山间的小树仍是一片鹅黄,但山间的索玛花却含苞欲放。星期一,一大早范韦军从县城就回到了学校,从公路到范韦军所在的布勒莫村小只有7公里,但都是陡峭的山路。他瘦若的身躯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单薄,但看上去十分有精神。在他背篼里装着的是他为学生购买的作业本和成教教材。
经历:坎坷崎岖 接受帮助
“什么苦我都能吃,毕竟在比现在更苦的环境中生活了20多年!”说起过去,范韦军虽然说话有些闪烁,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6岁时,范韦军的父亲便因病去世。生活在雷波县西宁镇的全家便失去了顶梁柱,不得已,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弟弟四处搬迁,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住窝棚的生活。从雷波西宁搬至屏山县新市镇,再搬回来,范韦军以一家都生活在塑料窝棚中,能吃饱饭几乎都成为一种奢望。
范韦军到11岁时才走进学校,他说,当时很调皮、什么都不懂,经常受到老师的“关照”。直到六年级时,如梦方醒的范韦军才开始好好的学习。
初中、高中住在塑料窝棚里,经常趴着写字。晚上在镇上的路灯下面经常都能看见他学习的身影。
高中毕业,勤奋的范韦军考上了乐山师院本科。窝棚里出了大学生!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雷波县,在当时县政协主席的组织下,全县开展了为范韦军捐款的活动,政府出资为他家修建了房屋,一家人住窝棚的日子总算结束了。有了1万多元的捐助,范韦军得以顺利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成为新闻人物的范韦军成了雷波县诸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活教材,学校的奖学金、做家教、自己贷款7000多元,大学得以顺利毕业。在做了半年的支教志愿者后,范韦军考到了美姑,当上了一名村小教师。
感恩:一辈子献身山村教育
“村里来了本科学历的教师!”布勒莫和尔马洛西两个村寨炸开了锅。村民们都来跑一睹本科生的面目。村民看到的范韦军却是和自己差不多:背上背一个塑料口袋,背口袋的绳子已经泛黑,口袋里装着的几件衣服便是他的全部行李;身上穿着一件有点长的灰色衣服,脚上穿着一双破旧而且沾满了灰的皮鞋;全身只有刚理过的头发看上去精神些。村主任海来木加回忆说,看上去比我们高山上的农民还差。
按照安排,范韦军教一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的语文。一年级招收的是20名新生,五年级则只有14名学生。
“我的学生不是固定的,但1个都没流失过。”范韦军说,开学时,学生还相对稳定。过了一个多月,学生开始陆陆续续的来了,今天1个,明天2个,都是来读一年级的。有的家长甚至抱着2只鸡带着孩子就来了,学生收下了,鸡当然不能收。
星期天不休息、节假日不回家,都在学校里辅导学生。用范韦军的话说,就是要多花时间,做到“笨鸟先飞”。
现在一年级共有学生65名,最大的有14岁,最小的才4岁,全部都挤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有的则是4个人做一张桌子。
为了让学生学好,范韦军买来了电视、接收器、DVD和许多的教学光碟和辅助书籍。
“随着学生的增多,学校发的书本和学习用具都不够,发工资了,就多买些回来准备好,学生用完的时候可以到我这里来拿。”
范韦军说,外出时花钱最多的只有2次。一次是在西昌,自己吃住车费只花了100多元,给学生买书籍、学习用品、教学用具就用去了800多元。另一次是在县城为了买电视和DVD给学生播放,共花去1000多元。
付出也让村民十分感动,村里为学校接通了电和水,解决了老师学生的生活学习困难。村主任海来木加还经常到学校帮助管理学生。村里只要有肉吃时,都要为范老师带点来。
“现在还没还在乐山读书时的贷款!也还没给家里母亲寄过钱。”说起母亲,范韦军显得十分内疚。工作了本可以让母亲过得好点,但他说现在暂时还顾不上。
在和范韦军聊天时,他多次向我们提起了高中毕业时雷波人民给他的捐助。他说现在都还保存着捐助名册,从5角到成百上千元,笔笔都饱含着对他的关心。
对于那些帮助过范韦军的好心人,他说现在对这些高山的贫苦孩子好点,尽量帮助他们,也算是回报吧!只要这里的人们需要,他就会在这里坚持一辈子。
愿望:希望学生都能走出大山
走进范韦军的厨房,3个石头支着1口铝锅,铁锅里还装着闷锅饭,2个不锈钢钵,2把木勺子就是全部家当。屋顶上挂着的20来块腊肉比较显眼。洋芋、青菜、椿牙,据说这些都是学生给范老师带来的。
在范韦军住在村活动室的寝室中,我们看见整个10平方米大的寝室里挤满了50多个学生,他们正在通过电视播放光碟学习拼音。这里俨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多让学生接触外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接触标准的普通话,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有好处。”范韦军说,在购买电视和教学光碟之前,他的想法主要还是让学生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毕竟只靠1、2个老师让学生学习到的东西有限。
“这里的学生虽然基本上都不懂汉语,但从半年的接触来看他们学习的欲望和语感都不错,只要肯下功夫,走出大山不是没有希望的。”范韦军对自己的学生感到很满意。
在范老师所教的一年级,曲比为惹是名比较特殊的学生,14岁的为惹在区中心校都读过书,由于调皮、逃课,处于半流失状态,学习一直很差,连简单的拼音都不会。
在得知范老师教学很认真后,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学校读一年级。几个月过去,学习也直线上升,为惹当上了班长。当年的刺头,成为了老师管理学生的助手。
“对这里的学生来说,教育要严、宽相结合。对待学生老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学时一丝不苟。对个别特殊的孩子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学生犯错要逐步教化……”说起学校教育,范韦军似乎已经是一名老教师。
在范韦军的工作中,还有一项背他称为“美差”的成人教育工作,扫盲、巩固提高、农村实用技术等内容,在范韦军看来,做好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学校教育。
教会一个家长,就是教会了2、3个学生,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才会安心、认真、积极上课,更有利于老师的教学。
个人的力量总会有限,范韦军的最大希望是,这些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学生们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学到更多的知识,都能走出大山。
(以上稿件为本人同事陶祥深入到四川省美姑县布勒莫村小学,走近范韦军老师后采写而成,回来后,陶大哥范韦军老师的所做所为感动了他,也感动了我,因为我们把范韦军的他的学校搬上了博客,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关爱。)
布勒莫村小:现有一年级和五年级2个班,共有学生79名。只有一条山路通往外界,需过一条小溪。学生们最缺的是学习用具和体育用品,包括书包、文具、跳绳、羽毛拍(球)等。
如若有组织或个要捐款或者捐赠物品,可以按照,以购买79个书包,79上文具盒,5幅羽毛球拍,2个足球,2个篮球,每人2支笔和2本作业本,的方式捐赠。
捐赠地址:四川省美姑县委宣传部
俄木尔坡 转布勒莫村小学
邮编:616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