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民俗学 查看内容

中国-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7170 0 2008-8-14 11:32 发布者: admin


相关连接:

专家解析毕摩文化是独特而稀有的民族文化遗产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申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安排下,2005年6月9日至15日,美姑县委副书记周大海、县申遗办阿牛史日随同凉山电视台《凉山毕摩文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专题片拍摄组的同志,专程到四川大学、省档案局、省民族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学者。专家们一致认为,彝族毕摩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活态的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彝族毕摩文献,内容涉及整个彝族文明史,不仅是彝族民众的最可珍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遗产价值。

毕摩文献理应入选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四川省档案局局长李仕根认为:彝族毕摩文献入选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有其严格的规定与条件的,一是主题必须是反映历史上重大的事项和生产力变革的重要文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毕摩文献以本位文化记载了彝族民众关于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人伦规范、医药卫生、天文历法等,反映了彝族远古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史,是彝族的“百科全书”,非常珍贵,它不仅是彝族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而且是中华民族文献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对于研究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入选的文献时间性问题,即文献的年代越久远越有价值。彝族文献是彝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并经毕摩们收集整理的认知成果的总汇,历史悠久,记录了彝族远古历史、神话、传说、生产生活情况等。三是濒危性与稀有性,毕摩文献靠毕摩们以手抄的形式在内部通过仪式来传承,不论其抄写方式,还是传承都独特而稀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毕摩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老毕摩的去世,能识读彝文典籍的人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抓紧保护和抢救,必然消失。四是形式与风格与民族性,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种典籍浩若烟海,彝文典籍与彝文本身一样,是用中国为数不多的自源文字之一——彝文字写成的,不论其书写风格,还是载体(竹、皮、骨、纸)都十分丰富独特.当在国家档案遗产名录中有一席之位。

美姑在西南地区保存毕摩文化最好

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认为,从宗教研究的角度来讲,研究彝族,一靠汉文文献记载,另一靠彝族文献本身。从学术的价值来讲,汉文文献关于彝族文化的记载作为外族、外地人,站在客位的立场,靠一些零零碎碎的第二手材料或者不够客观(历史上民族歧视等的原因)的记载来,据此研究彝族古代文明是不够客观的。彝族毕摩文献,它是本民族毕摩们站在本位的立场,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自己民族的宗教活动等情况,当然,它的研究价值足汉文献本身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彝族文化的最佳素材。美姑我去过多次,是西南地区保存毕摩文化最好的—个地方,学术田野调查研究的价值在国际学术界受到高度重视。

毕摩文化研究很正热时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院长欧里乌且教授、四川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罗庆春教授认为,当下毕摩文化研究很热门,有学者讲,毕摩文化研究将会成为彝族研究的“红学”,我们很赞同这个观点。毕摩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毕摩文献本身的研究,只有对文本本身的研究才能够进入文本之意,才能抓住毕摩文化最核心的部分。要进入文本不容易,毕摩经文成文年代久远,晦涩难懂,能够解读者廖廖无几,且毕摩越来越少,文献失传流失越来越严重,这种流失、失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社会形态所造成的,为何这样说呢?彝族传统社会是一个政治权威与文化权威处于分离状态的社会,政治权威讲“兹伙诺伙”等级制为主的家支形态,另一个权威就是毕摩文化,是以家支形态为主体封闭传承的,且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样一代一代的流传,会产生一些误传或漏传,故随着历史的变迁,就是毕摩也不一定能解读他的毕摩经文的真正含义,他只知道老祖宗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而对于为什么这样传?具体的那句经文,那个词是什么意思?毕摩也未必能完全弄清,所以,当今,研究毕摩文化研究处于“红学”之时,加强保护、整理、研究等是非常必要的,申报遗产名录理所当然。

彝族毕摩文化及其口头传统,是彝族母语古代文明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核心成果,是彝族书写历史和口头演述相结合的重要文本。毕摩的经籍叙事、口头演述及彝族传统文化的传道形式,又是彝族历史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彝族目前保存下来的相对完整最具典型性最重要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毕摩文化及其口头传统还担负着彝族的母语文化的教育,民族自信力的培养,民族认同感的强化,民族文化生命的坚守,民族文化独立性的保持,民族历史生命完整性的探述,这样一些文化的使命,也就张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国际保护,国家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

    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原主席冯元蔚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博士说,彝族毕摩文化,不论其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独特性都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亮丽奇葩。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有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冯骥才先生最近撰文指出:民间文化的保护,应当有三个重点,其中第一个重点就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但冲击很大,正以很快的速度流失。民族是个文化概念,一个民族的确认在文化,彝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会成为彝族,纳西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也不会成为纳西,汉族有“十三经”,彝族有了不起的毕摩文献。其它很多民族望尘莫及啊!凉山的民族文化保护抓得好不好,决定着凉山的出路。云南、贵州、广西有彝族,但自己的东西很多都没有了。从保护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保护形式:国际保护、国家保护和民间保护。对于彝族文化的国际保护既紧迫又必要。国际保护的形式可以综合利用各国的优势技术资源宋引进人才、知识、资金、国际标准、惯例等对彝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和开发。在国家保护方面,一定要以法律作为准绳,不能一贯地使用各种应对政策进行表层的治理和维护。国家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建立设施以及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法制来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彝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自不例外。大量的保护措施来自民间,民间保护主要有生产保护,生活保护、学术保护、教育保护和产业保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是以其特定的地理因素作为载体而存在的,生产保护、生活保护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文化应该成为一种活体,而不是仅仅靠文献记载来保存。生活保护作为一种活体保留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形式,要清楚地意识到在中西交融的过程中移植和替换文化的现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承担作为文化主体的责任,参与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进程中来,以个体的生命力量来体验和演绎民族民间文化。学术保护是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民间文化保护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当自觉地去拓展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毕摩文化作为解读彝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不能一直停滞在上世纪中期的查阅检索文献阶段,要入踏步地进入民间,“把教室移到田间地头,把书桌移到炕头”更好地为人民大众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服务。教育作为保护人们自尊心、尊严的一个重要手段,应该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中找到一种平衡,国际化的进程若以牺牲民族化为前提,无疑将成为一次残酷的“奴化演变”。当前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就要合理地利用“市场”这一杠杆,利用一切先进手段将民族民间文化发扬光大。让民间文化保护事业成为一个有产业支撑的事业,一个不再贫穷的事业。目前的保护工作应该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只对少量的、可视的、具象的、偏于硬件方面的文化进行保护而漠视了大量的抽象化和不可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二是只注重民俗文化资料的静态保护而忽略对民族民间文化智慧体系的动态保护。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彝族拥有的是无可比拟的世界瑰宝,保护和传承文明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工作艰巨而意义重大,扬其长避其短。我们留给后人的将是一笔真正的财富。

    宗教学家于锦绣和民族学家李绍明、民俗学家段宝林教授认为,毕摩文化,是毕摩们记录、传承、掌握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精髓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毕摩文化不仅是毕摩本身的文化,而且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分工决定了这种文化由毕摩来掌握,因为它是这个文化理所当然的“继承者”、 “传播者”,这个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彝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包括于此,毕摩经典,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精典,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所以称之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大重奏,体现着多元一体性,彝族毕摩文化是这种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当下,我们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浪潮,这个大潮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也在文化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会促成文化的融合与;—体化,如果不保护本位文化,不发扬优秀传统,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就会受到损伤,甚至有些方面会消失,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出就失去了灵魂。特别是象毕摩文化这个东西,消失的速度很快,而彝族毕摩文献是通过毕摩仪式这种特殊方式传承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化消失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也就没有了。毕摩文化,不仅在文化方面是宝贵的遗产,而且在档案方面也是极其珍贵的遗产。所以,一方面要申报遗产,争取国家保护,另一方面自身也要加强保护。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