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的法器主要有法冒(彝语称“毕摩尔布”,竹编缝以黑色薄毡)、神扇(彝族称“其克”,竹木编制,把柄贯中)、经书(彝族称“毕摩特依”,有经文和图画)、神铃(彝语称“毕具”,铜铸,有大小两种)、签筒(彝语称“吾土”,用木料做成,中空,底部有“叉”形而尖,上有盖,内装单数竹签)、神枝(彝语称 “古”,多数用一种彝语名叫“以火”的树枝做成,主要用于布法陈)、法网(彝语称“黑阔”,主要用来装法具)等。(见图:毕摩法器)彝族毕摩在作法时,口念经文,舞扇摇铃,表演绝技时更是出神入化,油锅捞物、舔烧红铧口、沸水烫身、吃火炭、含油喷火等精彩经绝伦、惊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被称之为中华彝族魔术奇观。 彝族毕摩现状 有彝族就有了毕摩,有居住彝族人民的地方就有毕摩的作毕活动。美姑作为中国典型的彝族聚居县,是一代毕摩宗师阿苏拉则的故乡,有“索诺毕源头”(即毕源头在美姑县黄茅埂)之称,是全国彝族毕摩文化最浓厚的地区,以彝族文化聚宝盆而闻名海内外。毕摩文化,被专家学者们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时刻贯穿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始终。美姑是彝族毕摩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8万人口中毕摩就有8600多人),典籍内容最为丰富,经书收藏最为完整的地方。 古老神秘的毕摩作毕仪式 在凉山,每户彝族每年都要举行三次以上的中小型作毕仪式。毕摩出去作毕时穿上法衣、戴上法笠、手持法扇或法铃、看上去显得比平时高大而威武。毕摩作毕时的说唱更是一种以彝族民间特有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体裁,具有古朴、纯真、恐惧、高亢或低沉等变化无穷的腔调,令人听之感到殊属而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