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公益助学 查看内容

走出凉山:一个7岁彝族男孩的读书路

1179 1 2009-10-21 10:24 发布者: 苏月飞阳

[ 在这个彝族男孩的概念中,单程5公里左右的路途,似乎感受不到远或累,仅仅是“和同学们一起走,你追我,我追你,一会儿就到了” ]

编者按:

2008年,“河流与孩子”爱心助学计划首期选在云南怒江流域。今年,我们将目光从怒江流域北上,进入金沙江流域,走进大凉山,走访四川汉旺、美姑当地的学校、家庭,与山里孩子们同走上学的路。

青山碧水间,满目葱茏。一条狭长、布满碎石的陡峭小径,跨过几道跳跃的溪流,通向一座海拔近3000米处的村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沙马乃拖村,恩扎布且的家,一个地图上找不到任何标识的地方。

7岁的恩扎布且,每天都要在这条“山路”上耗费五六个小时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在这个彝族男孩的概念中,单程5公里左右的路途,似乎感受不到远或累,仅仅是“和同学们一起走,你追我,我追你,一会儿就到了”。

师生教学环境艰苦

恩扎布且在山脚下的井叶特西乡特西村小就读一年级。目前,这所村小的招生范围覆盖特西村、采竹村以及沙马乃拖村,共有6名老师及121名学生。

10月8日,汇添富“河流与孩子——金沙江流域助学计划2009”项目组(下称“河流与孩子项目组”)到达沙马乃拖村时,这个“从来没有汉族人到过”的村庄立刻沸腾起来,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用惊诧、狐疑的目光仔细打量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一直陪同“河流与孩子项目组”成员的特西村小莫色瓦体老师用彝语解释清楚“陌生人”的来意之后,村民们腼腆地笑着,并主动向CBN记者指引恩扎布且的家。

低矮的土坯房,仅有一盏透着昏黄光线的白炽灯,吊在破陋的顶棚,摇晃在空气中,除了灯光直接照射的位置有些微弱的亮光,整个家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

由于没有任何一扇窗户可以透射自然光线,刚刚从屋外走进的人,瞬间不能适应光线明暗的突然变化,只能由当地村民拉着手,在黑暗中摸索着床的边缘,寻找“座位”。稍微一不小心,还会被床边堆放的土豆绊倒——那是恩扎布且和家人每天充饥的主食。

这样的主食,恩扎布且一天只能吃到两顿,早饭和晚饭。中午在学校,喝几口凉水,不吃任何东西,家庭条件稍微好些的孩子,会带着一两个已经凉透了的烤土豆或者荞麦饼,这已是让许多孩子都会羡慕的“午餐”。

位于高寒地区的沙马乃拖村,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几乎不能种植任何经济作物,村民们多半种植苦荞、土豆作为粮食自给,养殖鸡、鸭、牛、羊,并到山下赶集贩卖,用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

“平时赶集去卖卖荞麦、鸡蛋,一年下来能赚个三四百块钱,家里买买盐,给孩子们买买衣服、鞋子,也就花得差不多了。”恩扎布且的奶奶对CBN记者表示,“现在他出去读书了,自然要穿得体面些,再买些文具、作业本,其他就什么钱都不给他花了。”

然而,“体面”的恩扎布且,衣服早已不合身,裤脚吊起,冰凉的小脚裸露在布满破洞的雨靴中,单薄的衣物明显不能抵御一场秋雨之后的寒冷,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之后,脸蛋儿已被山风吹得泛红。他,已经是四个兄弟姐妹中穿得最好、最暖和的一个。

在特西村小,像恩扎布且一样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家庭占据了多数。“沙马乃拖村和采竹村几乎都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特西村这几年开始种植莲花白,村民的收入水平稍微好些,每亩地收成好的话可以赚2000元左右。”莫色瓦体告诉CBN记者。

如今已有10余年教龄的莫色瓦体毕业于特西村小,读完师范专科后又返乡做了老师。在他看来,学校的教学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

没有电灯的教室、漏雨的屋顶、破旧的桌椅、简陋的黑板……“河流与孩子项目组”成员们看到的这些“硬件设施”,属于已经使用了20余年的四间教室,目前特西村小的6个班级,还有两个班级分别占用了老师办公室和原村委会办公室进行日常教学。

“两基”攻坚任务艰巨

来自美姑县的相关资料显示,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是半农半牧的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8年全县总财政收入为537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

近年来,由于美姑县地方财政困难,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软硬件设施均与“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大多数农村家庭缺少固定收入来源,即使意识到让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在窘困的经济状况下,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孩子还是会由于支付不起微薄的花销而辍学。

觉洛乡典验村小校长阿伍两西是当地颇有声望的一位返聘教师,从教40余年的他一直在当地村小教书,为了降低孩子们的辍学率,跑遍了山村的许多角落。

“每个学期孩子们买作业本和文具的钱,大概要50元左右,很多家庭付不起,就说不让孩子读书算了,”典验村小教师曲比阿支对CBN记者表示,“我们校长就会挨家挨户去跑、去劝,有时候我们老师也帮孩子们垫付这笔钱,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们能继续读下去。”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姑县共有中小学206所,其中小学177所,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08%,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65%。

美姑县政府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家庭贫困、经济条件落后,以及举家外出打工、死亡、搬迁等因素,“控辍保学”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学生轮流缺席现象还比较严重,巩固与回收学生任务仍然是长期的工作重点。

“很多孩子家住得比较远,通讯又

不方便,遇到下大雨、大雪,或者学生生病却没有托人带话给老师,我们就得上山家访。”莫色瓦体说,“做老师的,总是希望学生一个都不缺,每天能看到他们准时来学校。”

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督察长李文作为“河流与孩子项目组”的成员,实地考察与了解美姑县多所村小的教学环境后认为,建立基础设施完善的寄宿制完小,是解决目前许多村小师生教学困境的较好选择。

“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可以解决孩子们读书翻山越岭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们能节约大量时间,投入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寄宿制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相对完善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安心读书、健康成长。”李文说。

目前,根据美姑县“两基”攻坚规划,美姑县已经优化了“一师一校、一班一校”的村级校点,保留偏远村级学校四年级以下的班额,确保低龄小学生能就近入学,将村级学校三年级以上班级合并到就近的乡或乡以上寄宿制学校,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

然而,由于资金不足等因素,在井叶特西乡还没有建设一所完小。李文表示:“如果在这里建一所寄宿制完小,让周围村小的孩子们都集中过来读书,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探求可持续可复制助学模式

美姑县政府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两基”攻坚规划内,共计投入“两基”资金1.24亿元(不含捐资助学部分),大量资金的投入,已经使美姑县教育软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尽管“两基”攻坚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姑县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村级小学专业师资严重匮乏以及“软环境”有待完善,依然是当地政府目前必须面对的难题。

“家长也希望我们开设英语课,但是,压根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来教孩子。”阿伍两西校长在谈及村小教学面临的种种困难时,首先感慨的就是专业师资力量匮乏。而图书室、多媒体设备、实验装备和教学仪器等正常的软件投入,也被当地老师和学生们热切期待。

事实上,作为“河流与孩子”公益助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乡村教师“软实力”提升的培训计划也已经于今年8月展开。8月份,由汇添富资助的48名乡村教师从美姑、汉旺和怒江来到上海,接受了由上海高级教师进行的教学培训。

巴普镇三河村小教师石一乐果在参加该项培训之后受益匪浅,她开始更加关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课外阅读的延伸。

“有时候,我自己都会很彷徨,讲课的时候很难过,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就不是很多,教一篇课文或者一首古诗,想多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教辅资料都要托人从西昌带来。”石一乐果说,她希望每所村小也能拥有一间小小的图书室。

艰难承载希望,爱心孕育梦想。自2008年启动“河流与孩子”公益助学计划以来,汇添富也一直在探索这一项目的可持续性及可复制性。

今年除“复制”以往捐赠图书、教具、体育设施等“软环境”援助项目外,汇添富正酝酿尝试一系列新的软件投入方式,其中包括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以及鼓励公司员工参与帮扶,充分调动内部资源等举措。

“比如,我们正在考虑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以及优秀教师的奖教金等,进一步把助学项目做深、做透。同时,汇添富的员工也时刻关注着‘河流与孩子’项目,我们考虑让公司员工与贫困学生一对一结对,在物质帮助的同时,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与鼓励。”李文说。

在李文看来,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硬件条件的改善等,在地方政府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之后,这些事情都会做得更好。“在‘软硬兼顾’的助学模式下,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进行软性的、深度的帮助,比如,教师培训、图书捐赠等,”李文说,“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步形成标准化的项目体系,以及规范的运作模式,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运作方式的可复制性。”

李文进一步表示,汇添富的目标是使每一所帮助过的学校都能成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标准化运作管理的学校,成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在所在地区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该助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推广,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机构一起同行,让更多孩子的梦想在爱的阳光下飞翔。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