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革命
有人将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生的Internet视为一种信息技术创新和突破,可以说是IT界的一项革命,它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对社会来说亦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时至今日,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及娱乐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很迅猛,曾有报道称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蔚为大观。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在中国具有“公共领域”的性质。如果说咖啡吧、酒吧等在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充当了公共领域的话,那么在当今中国,网络也可以算是一种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概念是从哈贝马斯的一部著作中得来,它是指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人都是自由参与,可以自由、公开和理性地讨论普遍利益问题,形成所谓的公共意见和舆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充当了公共领域的媒介。自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一切都在颠覆、解构和重构。
互联网和早期传播媒介相比,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如环保干净、成本低廉、平民化普及,超越时空、受众的覆盖面扩大、全方位的视听说体验,以及参与者之间的良好的交流互动沟通等。这些特点是传统媒介无法相比的。
各种组织、人群和个体都在积极使用和利用互联网。在我记忆中,第一个出现的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人网”,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建立的,我第一次在网上见到是2002年的时候。2006年彝学网出现。2007之后花腰彝族网、中国彝族网、彝人在线、毕摩文化网、彝族文化艺术网、花腰人间、阿库乌雾官方网站等站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另外还有大量的以彝族文化作为主要题材和内容的个人博客。这些独立网站和个人博客在传播彝族文化、增强族群文化意识和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四省区彝族跳出地理和行政区划的客观障碍,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说各地成立的彝学研究会(简称彝学会)是民族高级知识分子和精英们的交流圈子的话,那么这些彝族文化网将上层的高级知识分子、精英和下层的普通人聚合在了一起。有学者说,四省区彝族的文化交流严重落伍,亟待加强。事实上,网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空白。另外,在20世纪后期之前,由于社会发展的落后和民族文化人的缺乏,彝族文化是处于被“他人表述”的时期,20世纪后期开始,彝族文化研究进入了“自我表述”的阶段。
互联网的进入门槛很低,谁都可以申请一个空间,建立一个网站,自任为站长。但是,互联网也是一个淘汰率最高的地方,每一天都有新人进入,都有旧人淘汰。要“养”活一个网站,真是不简单。以下简述一下各个彝族文化网站的概况。
二、彝族文化网站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