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彝族人网(http://www.yizuren.com/),注册地:北京。程序语言:asp 彝族人网是第一个彝族文化网站,具有里程碑似的纪念意义。网站为非官方性质,最初创建者据说有三人:黄平山、毛发虎和阿才,这三人功不可没。彝族人网从一建立定位就比较好,以宣传和传播彝族文化为宗旨。应该说北京的彝人是最具有全局意识的,文化自觉性很强。彝族人网在发展中形成了以学者和精英主导,广大民众参与的繁荣局面。网站内容超越了狭隘的地方、家支、支系观念和意识,对彝族文化的整合和民族形象的构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彝族人网参与和支持的知识分子、精英最多,如社科院的普驰达岭成为了主编,山鹰组合、彝人制造、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等都为网站生存和维护伸出援手,民间的捐款使得彝族人网可以购买自己的独立服务器和托管,在早期的生存危机中避免了死亡和淘汰。 从技术上来说,彝族人网的网站程序均为自己开发和设计,ASP脚本语言的特性使得网站在成长初期很顺利,但是,彝族人网在发展中后期的访问量越来越高,内容丰富,不仅有新闻、论坛、博客,还有大量的视频和音频的下载和在线欣赏,这样,网站遇到了性能问题,不堪重负。即网站的系统构架、设计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暴涨,当下午访问量和并发访问量遇到峰值的时候,网站就会耗尽服务器的内存,页面和数据库的读写频繁和缓慢,反应为速度慢、假死等症状。这个问题其实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出现。所以,对网站必须进行改版,重新设计系统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2008年下半年,网站决定全面改版,重新设计和架构系统。据说准备采用动易的模板程序,但是需要修改以适应自我需求。这个改版的过程似乎很漫长,到今天,新网还没有能投入运行,只是先恢复了论坛,实在是折磨我们这些忠实的老用户。 网站的社会影响力比较大,举行过网友聚会,以网站的名义采访过一些著名人物。彝族人网让我们记住了很多人的名字,比如说阿瑟、木森海帆、吉乃等等。 应该说,彝族人网的漫长改版中新旧不能接上现象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虽然没有能动摇彝族文化网站中“老大哥”的地位,但是在信息时代,一个网站停止了维护和更新这么久还是不正常的。不过,彝族人网这个老大哥不乏支持者和人气,它的重新焕发和繁荣是意料之中的事。
2、彝学网(http://222.210.17.136/mzwz/index.htm),地点:成都。程序语言:Java 彝学网成立于2006年5月,应该说是彝族文化网站中的后起之秀,它的“出身”似乎比较好,性质为半官方,目前正在稳定的成长期。它依托于沙马拉毅教授的国家级信息处理实验室,有较强的技术和硬件支持,拥有独立的主机和空间。彝学网以宣传和整合彝学信息为主,网站的日常维护人员极少,但是页面浏览量比较大。利用技术优势,网站开发了一个后台“爬虫”程序,可以一日多次自动检索和抓取数十个网站和600多个博客的内容。 但是,彝学网也一样存在不足之处,它应该多借鉴彝族人网的经验。比如说增强更多学者和精英的支持,内容版块更丰富一些,要淡化官方色彩,增强民间支持。当然,首先应该购买一个容易记忆的网址。
3、中国彝族网(http://www.yizu.co/),注册地:北京。程序语言:PHP 中国彝族网具体创建时间不详,性质为非官方,为在校大学生所建,采用了简单易管理的PHP论坛式自动建站模式。中国彝族网也处在成长阶段,是当前彝族文化网站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实力派竞争者,能否成为一匹黑马还有待于观察。 网站管理容易上手,日常维护容易,但是网站可扩展性不强,这是先天的不足。如果要发展成为比较大型的网站,以后有可能碰到系统性能问题,毕竟,空间是购买的,有大小和流量的限制。另外,网站内容看似丰富,实则较乱。感觉网站经营者什么都想抓,但是效果不明显。网站也需要获得彝族高级知识分子和精英们的支持,内容达到雅俗并存。 另外中国彝族音乐网(http://www.yizumtv.com.cn),该音乐网站也是中国彝族网旗下的一个站点,我个人认为其收集的彝族音乐是最全面的,人气颇高,以后可以进行下载、彩信和手机铃声等信息增值服务,有发展前途。 中国彝族网可圈可点的一个社会活动和影响,是2009年8月中在凉山州喜德县举行了一场彝人群星助学演唱会,显示了网站在虚拟空间和现实中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