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莫子乌 于 2009-12-11 14:47 编辑
浅析凉山彝族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需求
[摘 要] 本文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当今凉山彝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认为当今凉山
彝族人正处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现实环境里,提出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中受教育主体的彝族青
少年学生的教育需求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
[关键词] 凉山; 彝族学生; 教育需求; 研究
本文所指的凉山彝族是指居住在四川省和云南省境内以及零星居住在其他地方,操彝族北部方言的自称为“诺苏”的彝族,人口大约200多万,是中国彝族人口中,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留得较为完整的人群。
一
凉山彝族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以前,只有凉山周边地区和部分上层人士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有所交往,其余均处于相对封闭的纯彝族文化圈。无论是彝族文化往外传播,还是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往彝族文化圈里渗透,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20世纪初至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文化通过林耀华、曲木藏尧等许多学者的论著,在中外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中流传。但是,由于历届封建统治者和国民党政府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残酷统治,导致民族隔阂和文化封闭,使外界对凉山彝族和彝族文化知之不多,凉山彝族人对外界事物也知之甚微。因此,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除了从周边抢掠而来的为数不多的汉族人和其他民族人成为上层彝族人士的奴隶以外,几乎看不到其他民族的人,更谈不上其他民族文化的传入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然而,如今凉山彝族地区早已今非昔比,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主流文化随处可见,且正渗透在凉山彝族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国文化也不断渗透进来,基督教等一些宗教文化也不时在凉山彝族中心地区传播。如今的凉山彝族地区正处在主流文化、彝族传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交融并存的时代。
1•扎根发芽着的主流文化
难以考证汉族人和彝族人何时开始交往,彼此的文化何时开始交流。凉山彝族创世古文献《勒俄特依》一书有彝族、汉族和藏族起源同一祖先的记载。长久以来,凉山彝族人身居大小凉山,长期与外界割据、隔绝,很少与汉族人交往。民主改革以后,随着革命火种的广泛传播,民主改革的深入,凉山彝族地区处于封闭状态的彝族文化被彻底打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建立和发展,国家政策的全面贯彻和实施,主流文化逐渐进入。汉语和汉文化在凉山彝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学习和使用。从官方的会议语言、文件用语、文字运用,到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的文字使用和语言运用,从学校的教学用语、课程内容、到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都在使用着汉语言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凉山彝族地区被纳入到与内地发达地区统一的市场运行轨道。越来越多的汉族人与彝族人交往、交流和贸易,不断传播、传授着主流文化。同时,许许多多的彝族人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学习、做生意,不断接受着主流文化的洗礼。当今的凉山彝族地区,主流文化和彝族文化相互影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凉山彝族人中,掌握彝、汉双语或多语的双语人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羞说彝语或有意无意贬低彝文化的现象。可见,主流文化在凉山彝族地区可谓“遍地开花”了。
2•日益传播着的外国语言文化
应该说,自从18世纪西方传教士进入凉山彝族地区起,外国语言文化就开始在凉山彝族地区零星传播了。外国语言文化进入凉山彝族地区是现代学校教育在凉山彝族地区兴起和发展时开始的。根据现代学校教育课程的安排,一般初中开始开设英语课。英语圈的文化从语言、文字到一些生活习俗,都能够在英语课本中学习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变迁,除了英语和英语圈文化外,其他外国语言、外国文化和外国人也不断进入凉山彝族人的视野中。例如,由于部分日本人寻根寻到凉山彝区,部分彝族人津津乐道日本文化和彝族文化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是彝族传说中“日本忍根”这个凉山彝族家支的后代。笔者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时,不少人向笔者讲述或询问或求证有关彝族文化和日本文化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少受访者知道外国语言和外国人,能讲一些英语、日语、法语和德语等外国语,知道一些外国人的故事。有些彝族专家、学者长期接待外国学者,并担当外国学者的翻译和向导,带着外国学者走遍凉山彝族地区的山山水水。一些国际彝族学研讨会、全国彝学研讨会、省州市彝学研讨会等各种大型学术会议、国际火把节、旅游景点、广播电视节目、城市户外广告、各种电器设备通讯器材等各种场所和物品上都有外国人的身影、外国语言文字和外国各种文化,在展示和传播。许许多多的凉山彝族人也在学习着外国语言文字。有人出国留学、旅游和定居,甚至远嫁欧美的外国人或娶外国女人为妻等。总之,外国语言文化已在如今的凉山彝族地区发展和传播着。
3•变化发展着的彝族传统文化
尽管如今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已受到了主流文化、外国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但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依然是当今凉山彝族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依然渗透在凉山彝族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各种交往、沟通场景中,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功能,也在发展变迁着。总之,在时代发展变化面前,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主流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影响下,有的消失,有的减弱,有的变更,有的增强。但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一种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将会长期存在和继续传承。当今凉山彝族地区,还有藏族、纳西族、普米
族、苗族、傈僳族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也影响着凉山彝族人的衣食住行和彝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凉山彝族地区已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区。这些多元文化丰富着凉山彝族人的文化知识,开阔着凉山彝族人的文化视野,左右着凉山彝族人的成长和成熟。尤其是主流文化、外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并存是影响当今凉山彝族人的核心文化。如何把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和影响年轻人是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凉山彝族青少年学生需要多元文化、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教育。
1•多元文化教育需求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现代凉山彝族地区已逐步或正在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主流文化和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以及一部分外国文化正日益影响着每一个凉山彝族人,改变着凉山彝族人传统的生活、行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过,在现代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现代学校受教育主体的凉山彝族青少年学生,在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却依然只接受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哲学观和宗教观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国家统一教育体系和统一评价标准体系下实施的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间,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和可喜的成绩。但是,这种教育成果与内地或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差距有明显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人们原来认为的凉山彝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教育基础薄弱和教育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与凉山彝族青少年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化的多元文化教育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是舶来品。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高潮迭起的时代。其“理论基础主要由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中的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与文化相对主义;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中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所组成。……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群体都可以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融入国家的共享语言文化中去”。[1]美国教育人类学家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学校教育作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使来自于不同族群体的学生均获得学业上的平等机会,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或群体的教育利益和教育需求通过改革得到尊重和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之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1]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林奇(James Lynch)则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在多民族社会中满足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等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和教育需要的平衡,在认识各个民族群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文化宽容”。[2]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是一种强调多种文化的教育,在受教育者身上进行不同文化或文化差异的教育。尤其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的学校教育中实施,使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接受不同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陶,了解不同民族和不同民族文化内容存在的事实,欣赏多元思维模式的存在,价值观念的理解、尊重、认同和共生。因此,虽然多元文化理论是舶来品,其产生和兴起有它特定的背景和社会因素。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倡导具有不同悠久历史文化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现代社会里,是非常适用的,也是应该提倡和实践的。这就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提倡和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应当接受汉民族为主体的主流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主体民族的汉族学生也应当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同时,各个少数民族学生也像主体民族汉族学生一样,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当接受各自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尤其是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教育和熏陶。这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代代传承和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这并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纵观我国教育界,虽然多元文化的理论得到了一些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的肯定、提倡、研究和关注,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如在哈经雄、滕星主编的《民族教育学通论》一书中,编者和著者用许多章节和篇幅来讨论和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但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还是普适化(universality)的教育中,整个教育活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却几乎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和理论实践。少数民族学生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或没有很好地接受到自己民族文化内容的教育和学习,尽管在一些民族聚居地方的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了一些双语教育,但是,大多数双语教育中的文化知识内容缺失民族文化的内容,大多数双语教育在实施中非常薄弱和艰难。在凉山彝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中,也是如此。因此,在凉山彝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中,彝族学生在接受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接受到多元文化的教育和体验,真正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享有受教育的同等权利,使现代凉山彝族学生“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等方面的需要”得到尊重、理解和实现;使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凉山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应当纳入到国家教育体系中去传播和传承,供更多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学生来了解、学习和体验。
2•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求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现代学校产生以后,单一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文化,以国家主流文化的身份,作用于人,并通过学校教育的课程、教材、课堂和其他途径传授、传播和传承给一代代年轻人,成为主要影响和控制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意识、言语行为、道德品格和心理活动的文化源泉或文化素材。而少数民族文化,则成为整个国家的亚文化或附属文化,只能在本民族内部小社会中传授、传播和传承,并在传承中变迁或消失。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国内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
用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先后组织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调查队,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各少数民族地区,对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调研,并在《宪法》上作了明确的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凉山彝族语言文字在民主改革五十多年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宪法》的框架下,凉山彝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挖掘、整理、翻译,出版了《勒俄特依》、《玛牧特依》、《指路经》、《阿莫尼惹》等读物。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被编入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彝族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中。然而,中小学教育的课程里却几乎没有涉及,即使是曾经流行一段时间或现在准备改革的“一类模式”双语教育中,其课程设置和教材中也很少选入彝文化作品。这样的结果是,凉山彝族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学业成就评价等等,都与内地或国家的统一标准看齐。但是,凉山彝族青少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文化知识、伦理道德和思想品格的陶冶和熏陶与自己家庭、社区和社会上习得的文化知识和人伦道德、为人处世的传授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获得的文化信息和各种价值观与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不一致,如现代学校获得的自由婚恋观与家庭和社会上获得或实践着的家支门当户对的传统婚恋观是完全不同的。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了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混乱,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在当今凉山彝族青年人的思想意识中越来越淡薄;在现实生活中,民族服饰、生活习俗、房屋建筑、语言文字也逐渐淡化或消失;各种社交场合上,许多年轻彝人尽管汉语讲得并不流利或十分拙劣,也只讲汉语,不讲彝语;在县城或都市里或一些村落,传统的凉山彝族服饰也只有在婚、丧、嫁、娶场合或重大节日上穿戴了;很多人不认识老彝文自不必说,彝族规范文字也不会写,不认识。在田野调查采访中,马尔子先生说:“现在对汉语言文字和
汉文化已不用讨论应不应该学的问题,而是应该把如何保护凉山彝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讨论研究”。综合上述,作为受教育主体彝族青少年学生,在现代学校教育中需要凉山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3•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需求
这里所谈的需求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并非指那些发射火箭、制造航母、制作精密仪器等高端技术,而是指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或技能的学习、培训和掌握。凉山彝族自古以来居住在山间沟壑,生产资料匮乏,生产力落后。民主改革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内地相比,与先进民族相比,当今的凉山彝族地区依然还很落后。许多彝族人还依然居住在高寒贫瘠的地区,靠天吃饭,居所简陋,一年四季温饱不定,衣食住行、求学求知依然困难,读书看报、收听收看电视无从谈起,吃药看病较为困难,现代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依然空白,几乎没有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文明成果。彝区与汉区生活反差太大,与城市和乡镇的生活反差更大,除了都市和城镇的一些彝族学生外,许多人尽管接受了现代学校的教育,学会了汉语,认识了一些汉字,了解了一些汉文化,学习一些数理化知识和一些外语知识,了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现代社会的文明。但是,许许多多的彝族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依然没有融进现代文明生活,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进修深造而回到家里和村里,或加入劳务大军或进城打工,有的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流失、淘汰,走上偷抢或吸毒贩毒的犯罪道路。即使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多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和传统观念的不同或差异,根本没有学到主流文化或外国文化的知识。有些学生即便在学校里学到一些知识文化,如果没吃上“皇粮”的话,也因所学的文化知识与自己家庭和社区所处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习俗规则、语言社交等文化内容、文化背景的差异或不同,而无处施展和使用,所学非所用,久而久之与从来没有进过一天学校或较早辍学回家的同龄人也没有什么差别,甚至在从事农业生产等体力劳动上,还远远赶不上没有上过学或辍学回家的同龄人。故而,许多家长认为,自己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勤俭持家,自己的孩子却在学校里白白地浪费青春时光,白白花掉家里仅有的钱财或拆借而来的钱物,给家庭增加了负担不说,从学校毕业回家后还得为其娶妻或出嫁。与其这样还不如不上学,以便增添劳动力,找钱做活,增加收入,把钱财留存节约起来为
其娶媳或出嫁,盖房立户,增添人丁。因此,当代凉山彝族学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学习、培训和教育。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后期和高中教育阶段,增设一些技术技能课程的教育。因为,只有现代科学技术技能才有可能改变学生的命运,哪怕只学了一门开车技术、修车技术、修理电器的技术或一些印染、刺绣的技能,也有可能走南闯北或在都市或城镇里谋生,进城打工也能做上一份技术工种等,从而,有可能就此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道路和生活境遇。当今乐坛有名的山鹰组合中,凉山彝族歌手吉克曲布先生早期的一首歌,表达了无数人想往改变命运的心情。歌里唱到:“听说你要进城,是不是来看哥哥,哥哥在这里工作,只是一个小小工人,却让你笑得那么甜蜜…”。他自己也是通过进城当工人,学会唱歌和作词作曲,从而走上了用音乐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歌唱民族精神的道路。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今凉山彝族地区正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期,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受教育主体的彝族青少年学生,应当接受多元文化、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教育,才符合当今凉山彝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才可能有更广阔的知识和丰满的人格以及开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 1 ]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9.
[ 2 ] 崔延虎.跨文化交际教育:民族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作者简介] 阿里瓦萨(刘正发)(1970-),男(彝族),四川盐边人,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
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和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
本文转载自《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