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超越大山的眼界 凉山州盐源县彝区“三房”改造试点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2004 2
发表于 2009-11-14 06:25: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深秋的盐源坝子,和煦的阳光下,浓馥的苹果香扑鼻沁心。驾车从县城朝东南方向前行,20多公里宽敞的柏油路把记者引进百灵山脚下的一个村庄。放眼望去,一座座掩映在苹果树丛中的粉墙黛瓦农家新屋,犹如镶嵌在山下的一颗颗珍珠,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正在进行彝区“三房”改造试点的盐源县卫城镇彝族村庄香房村。
  今年4月,州委、州政府把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作为全州扶贫工作“一号工程”,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依山傍水、田园风光、安全文明的彝家村落。州委书记翟占一高屋建瓴,深刻指出彝区“三房”改造是一场革命。如何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以“三房”改造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彝区农村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盐源的决策者没有被连绵的大山挡住眼界,想得更深,看得更远。“抢抓机遇,干就干好,迎接彝区农村现代化的第一缕曙光!”县委、政府发出动员令。
  县委、政府决定把彝区“三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富民相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努力把示范点打造成为民族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美丽和谐的彝寨村落。 
  该县将卫城、梅雨、黄草等乡镇村作为实地选点,按照“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全、群众积极性高”的原则,并同有关乡镇反复调查论证,确定卫城镇香房村54户和大窝村41户为全县彝区“三房”改造示范点。为此,通过反复考察调研和细致的前期准备,9月4日,盐源县彝区“三房”改造试点工作悄然拉开帷幕。
  一场变革必然伴随着一阵剧痛。试点之初,没有现成经验,没有可资借鉴的模式,干部群众一片茫然。缺钱、缺人、缺经验,困难重重。实践是无情的,光有热情干不成一场革命。
  试点一开始,仿佛走入了死胡同。
  在困难面前,盐源县创新思路,开创新路子,探索新经验,敢想敢干,在想中干,在干中想,凭着一股闯劲,大胆提出“试点中试点”的金点子,在香房村试点户中选择两户进行了试点,对其总投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改造效果等进行试点分析。然而,这一试,诸多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两户试点户的投入大,成本高,群众成了旁观者,干部群众成了“两张皮”……针对棘手的问题,县委政府的决策者们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动心思、想路子,进一步调整思路,大胆创新理念,于是,具有盐源特色的“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捆绑投入、产业支撑、百姓受益”20字试点改造方针在阵痛中孕育而生。“特色方针”破解了制约改造试点的诸多瓶颈,试点的大门也由此大开:成本大幅下降,老百姓乐于接受;群众积极性高涨,彝族群众变政府“要我干”为“我要干”,纷纷拿出自家的积蓄,主动投工投劳,在施工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形成了干部群众同上阵、热火朝天建家园的氛围。同时,发扬彝族“亲朋互助,邻里互帮”的团结互助风格,甚至有来自10多个乡镇的1000多人外乡亲戚也参与到试点村的改造工程建设中,成为改造试点的有力帮手,加快了建设进度。
  “三房”改造试点中,盐源的新招频出,亮点纷呈,效果显现,同时,干部作风也得到了历练。
  在盐源,彝区“三房”改造试点工作没有旁观者。
  自从实施彝区“三房”改造试点工作以来,盐源把县领导和部门、乡镇负责人推到了改造试点的第一线。上至县委书记,下至村社干部,都是改造试点工作的“办事员”。县委、县政府将彝区“三房”改造试点工作作为今年最后几个月和明年初全县“1+3”工作(以发展为主线,着力抓好彝区“三房”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信访维稳三项工作)的主要内容,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一场以“打造民族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美丽和谐的彝寨村落”为主要内容,坚持“科学规划、以点带面、整村推进”,突出青山绿水,体现田园风光,彰显彝族特色的彝区“三房”改造,在两个试点村全面推开。
  改造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从县领导到部门乡镇负责人,试点村成了他们的常驻点。他们经常亲临试点村,采取现场督查、召开现场会等方式,靠前指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深入到试点村,吃住在试点村,担任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协调、服务所驻村彝区“三房”改造试点工作,做到任务不完成,责任不脱钩……
  “三房”改造在推进,干部作风在历练。(罗正国 罗淙)

评论2

marichepoLv.9 发表于 2009-11-14 15:09:17 | 查看全部
曲比日布Lv.7 发表于 2009-11-16 17:46:45 | 查看全部

彝家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