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乃(蒋志聪),男,彝族,彝名:吉乃阿木,四川凉山越西县彝族人。气象工作者,民族文化事业热心人士。从80年代初开始长期在彝族地区从事气象工作,为彝族地区的防雷减灾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国内众多网络媒体和报刊上发表过大量的文学作品。部分诗歌收入了〈当代中国青年诗选〉等书。在彝族美食上有一定的研究。
从写《气象志》开始痴迷彝族文化。为了写《气象志》经常深入高山彝族地区收集流传在彝族人民中的气象谚语(尔比),跑了很多彝族地方,走访了很多彝族老人。发现彝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学习和应用了很多气象学知识。在气象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气候预报、气候资源的应用上彝族人民都有很高的认识程度。在收集整理中慢慢的认识到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吉乃参加了州、县的彝学会和凉山州彝族研究所、凉山州彝族文化艺术中心。 参加了第四届国际彝学会和第六届全国彝学会。
时间:2009年5月29日
地点:西南民族大学(彝餐茶楼)
采访人:彝网公益团队 (沙玛阿布 马海林布 张勇)
采访对象:吉乃(蒋志聪)
[彝网公益团队] 很高兴吉乃先生能在百忙中抽空接受中国彝族网的采访。
[嘉宾:吉乃(蒋志聪)] 收到你们的采访信时我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进修,我也很乐意接受中国彝族网的采访,我不能算一个彝学工作者,我仅仅是一名爱好者。很高兴你们的采访,让我们都来为彝族文化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彝族文化在现代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发杨光大。
[彝网公益团队]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嘉宾:吉乃(蒋志聪)] 我是莫峨惹古家支中的阿莱支的,小名是吉乃所以又叫吉乃支。彝族名字叫:吉乃阿木尔布,吉乃是我的姓,阿木是我在家中儿子中的老大,尔布是我的名字,学名蒋志聪,四川凉山越西县人。80年代初开始走出学校。热衷于网络与文学。60年代初降生于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个绝对环保的山区。一个学理科的人;一个从写新闻开始爱好文学的人;一个从80年代开始看到报刊杂志上“豆腐块“跃然纸上而手舞足蹈的人;一个与雷电和冰雹斗智,靠预测风雨情感指数而生活的人;一个不是学者又参加了第四届国际彝学会和第六届全国彝学会的的人;…… 诗观:我喜欢春色满园的早晨,品味秋天的葡萄美酒,我喜欢秋天那飘香的桂花,坐在那淡淡的峨眉月下回味不加糖的咖啡。我愿意成为您-------火热的诗歌的鼓劲者,成为您最好的朋友,因为您是成熟的、诚实的表达了我的情与愁;表达了爱与恨;
[彝网公益团队] 您是气象工作者,但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进行创作的呢?
[嘉宾:吉乃(蒋志聪)] 这可以说是和我的性格相关吧,我喜欢一个人安静的呆在书房里打开电视,然后进行创作。我是个诗歌爱好者,发表过一些作品,但由于工作太忙写的不多。发表的也是些初学的作品,让网友们见笑了。到目前为止我比较满意的作品有:散文《没有激情的春节》,《淡泊是一种美德》;诗歌有《我想寻个地方》,《钢笔与健盘》,《致诗人》,《冬天里的老屋》,《母嘿那达》,《灰烬》,《记忆伯父》,《口弦》,《怀念大伯》,《远古的秋思》,《心语》,《冬意》,《玛嘟》,《山的那边》,《希望》,《月亮》,《母亲》,《春雨》,《望尘不惑》,《雪》。其中一些诗歌还获得过奖。部分诗歌收入了〈当代中国青年诗选〉等书。但我还是最看好《彝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风味美食》和《彝族地区气候背景与气象谚语》。
[彝网公益团队] 吉乃先生目前从事的是有关气象的工作.能简要的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吗?
[嘉宾:吉乃(蒋志聪)] 我是从1983年学校毕业就从事气象工作,1992年以前没有与社会交往,主要从事预报工作。1992年以后开始在气象部门承当了一定的的社会管理工作,我的工作开始从单纯的预报工作转向气象预报、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从事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心寒的是越西县每年都有雷击死亡事件发生,绝大部分是我们山区的彝族同胞。当前防雷安全是可以预防的,可我们的山区同胞没有经济能力。更大的是我们的同胞们文化基础知识差,没有相关安全知识。为此我多写了一些科普文章,发在当地的报纸杂志上,印刷成宣传材料拿到集市上发送给广大群众,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彝网公益团队] 在彝族地区从事气象工作有没有让自己感到庆幸的事。有没有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对彝族这个民族产生些新的认识。
[嘉宾:吉乃(蒋志聪)] 在彝族地区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是没有多大的社会地位的,当前的社会状况以从政的行政人员最为走红,不过与从政朋友们相处中我发现自己还是只有搞技术好点,因为我没有左右逢源的能力。在从事气象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的民族很早就懂得应用气象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了。彝族常用的尔比中就有很多有关气象的,还有就是彝族在很早以前就会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了,如人工降雨、人工防雹和防雷!人工降雨和人工防雹的作用原理和当今的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的武器装备要先进些。所以说彝族不是从来都是愚昧无知的民族,彝族的落后状况是清朝以后的事了。
[彝网公益团队] 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有没有比较担忧,或是放不下,或是想积极去完成的事?
[嘉宾:吉乃(蒋志聪)] 从搞气象预报开始到现在搞防雷安全管理和人工防雹工作,每当电闪雷鸣时是我最担忧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由于雷击而死伤。从我从事防雷安全管理工作以来雷击死伤的都是高山上的同胞,他们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房屋低矮,布线不规范而常受雷电灾害。为此我想多向他们宣传防雷安全知识,最大限度的减少雷电灾害对生命财产的损害。并尽力就雷电多发区建议有关部门进行移民安置。
[彝网公益团队] 通过工作在与彝族同胞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特有意思的事情?
[嘉宾:吉乃(蒋志聪)] 越西有个叫新华村的地方,常年受雷击之苦,又多受冰雹灾害。1993年以来连续5年都有雷击事件发生,仅1998年一个雷让村民死伤21人,年年雷击发生后村民家家都在驱鬼安神,但雷击事件年年不断。此事惊动了省上,后来省、州、县防雷管理单位通过现场调查找到原因,政府有关部门投入30多万进行了防雷整改工作,防雷整改以后要十年了没有发生过一次雷击事件,使村民们相信了科学,相信了雷是可以预防的。1999年一场冰雹让新华村村民劳作一年的成果化在地里,相信了科学的村民找到县气象局,通过多方努力气象局在当地安置了一门37高炮用来防雹,但他们还是半信半疑的进行着他们自己的防雹方法,家家筹款打牛、打狗、打鸡来防雹,三年来没有了雹灾,他们没有进行他们的防雹方法了,又过了二年一样没有了雹灾。安置37高炮防雹五年后一天,他们的村长阿约和村支书海来来到气象局,说他们更相信科学了,但他们为了防雹的筹款没有断过,为的是要感谢气象局。他们准备好了牛,专程来请气象局的人去吃。当然我们没有去,但通过此事使我了解到在彝族群众中推广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他们的迷信思想的。
[彝网公益团队] 目前在彝族地区,彝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对气象工作的依赖程度如何。你从事的气象工作在彝区开展的怎样?
[嘉宾:吉乃(蒋志聪)]目前彝族地区多数不能收到最新的气象预报,但防雷和防雹工作得到了彝族人们的认可。雷击事件发生后会来找我们查找原因了,这是多大的进步啊!
[彝网公益团队] 对你热衷的民族文化想说点什么?
[嘉宾:吉乃(蒋志聪)] 从改革开放以后彝族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事和关心彝族文化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就如你们中国彝族网,你们收集发布了不少有关彝族文化的稿件,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认识彝族文化。当然目前的彝族文化研究者都以社会学人居多,希望有更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来参加。同时更希望得到政府部门和企业家们的关怀和支持。
[彝网公益团队] 对凉山彝族地区彝族文化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你对现在的彝族文化有怎样的认识?
[嘉宾:吉乃(蒋志聪)] 我是个业余爱好者,所以没有多大的认识,就谈不上看法了。只是凉山人已经认识到彝族文化是一种资本,是凉山旅游事业的基石----这就是彝族文化工作者得到的回报。目前凉山各县都有了各县的彝学会,州上有州彝学会,都有自己的《彝学》刊物-----这说明彝学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了。我所在越西县成立了《越西县彝学会》,创办了《越西彝学》刊,收集和整理了并出版了《彝族尔比》等书,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上的支持。相信明天的彝学工作会在凉山各县开枝繁叶,彝学事业会蒸蒸日上的。
[彝网公益团队] 如果让你畅想一下彝族文化的未来,你希望能为大家描绘什么样的景象?
[嘉宾:吉乃(蒋志聪)] 彝族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相信通过众多彝族文化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们的共同努力,彝族文化的秋天已经在向800多万彝族人民招手了。
[彝网公益团队] 对彝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嘉宾:吉乃(蒋志聪)]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当然我们在发扬和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以“扬弃”的态度对待。用彝族文化为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用原生态的彝族文化来发展彝族地区的旅游事业。但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歪曲彝族文化的本意。
[彝网公益团队] 对中国彝族网的现状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嘉宾:吉乃(蒋志聪)] 中国彝族网为有共同爱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而我们聚集在一起,最主要的追求是相互交流从而共同成长。中国彝族网目前以学生居多,学生是彝族文化明天的希望。但我们要宣传中国彝族网,让更多的彝族人来关心和支持中国彝族网的发展和壮大。同时希望更多的朋友们来宣传和支持中国彝族网。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好的一面和差的一面,我们中国彝族网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和发杨彝族文化,让世界人民都能看到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一面。论坛就是要论和谈,表扬也好、鼓励也好、批评也好、都正常,唯一重要的是----不要恶意,就事论事。网友们不论水平如何,心态要好,都应谦卑点,对等,善意交流。总之----善意、谦和、包容、平等交流----用你我的热情来吸引更多的网友们来了解彝族文化。
[彝网公益团队] 非常感谢吉乃先生能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嘉宾:吉乃(蒋志聪)] 也谢谢中国彝族网的采访。谢谢中国彝族网提供了这次机会。你们能对我提出这么多有关我的问题,相信你在网络上找寻了我不少的资料,因为以前我们没有深谈过。最后祝福中国彝族网在网络之林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