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彝文典籍。南北朝时期的彝族学者举奢哲与阿买妮,创建了彝族史学理论。在其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又有一些彝族史官不断继承与创新,使其更加完善。在这个史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产生了大量彝文历史著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内容。 【关 键 词】彝族;古代;史学;理论;著述 我国西南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文字。自从老彝文产生后,彝族先民就开始利用它记录族群的发展史,并形成了以毕摩(布摩)、摩史为主体的史官队伍。他们一代又一代忠实地记录着本民族与本地的历史,成就了《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居次勒俄》、《彝族源流》等一大批具有珍贵价值的典籍。 以南北朝时期的彝族著名学者举奢哲、阿买妮(女)《论历史和诗的写作》、《彝语诗律论》为标志,创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史学理论。经隋唐宋元明清,又有布独布举、实乍苦木、布阿洪、布麦阿钮、漏侯布哲等多位知名与佚名的彝族史官,继承、传播、阐发、完善这个理论体系。 一、古代彝族的史学著述 根据经典彝文古籍《西南彝志》的记载,彝族先人从远古的“哎哺时代”,就开始使用彝文记载历史。而自战国时期“六祖分支”后,各地各支的彝族社会都保持着君、臣、师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师,即毕摩(布摩),担当着史官的职责,他们忠实地整理前人的著述,不断地增补历史记录。就这样,滇川黔桂彝族各支的毕摩、摩史,一代又一代地辛勤劳动,成就了不见于汉文史籍所记载的大量彝文典籍。现存传世的各地彝文古籍估计在1万册以上,记载了彝族先民社会及相关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这些古籍都是历史著述;而从狭义的角度看,其中约有4000册属于专门讲述历史的著作。 彝文古籍大致有几个特色:一是以诗歌的形式记述;二是多数作者遵循着只著述而不留姓名的传统;三是往往前人著、后人续,由若干代人完成;四是主要人物父子连名谱的世系纪年。 所以,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彝文古籍中,很难判断出某一部著述的确切作者与成书的具体年代。只能从内容上加以分析判断,看哪一部分属于最早的记载,哪些部分属于后人在不同朝代所增补的内容。 大致以清朝结束时为下限,在此之前问世的老彝文著述,现存于国内外的估计在万册以上。收藏有彝文古籍的国内单位为62个,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国外组织为7个。而大量散藏于国内民间的则无法详尽统计。国内藏书较多单位的情况是:北京首都图书馆善本部551册、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1672册、云南禄劝县古籍整理办公室399册、贵州盘县特区民委2867册、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2500册、贵州民族学院210册。(注:朱崇先:《彝文古籍收藏情况和问题》,东人达、马廷中、向中银:《中国彝族史学研究》(第二章),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彝族,是开发滇黔川广大地域的原住民。从秦汉到唐宋,中央王朝就在彝区实行羁縻政策,元明两代,更发展为比较完备的以彝族首领为主体的土司制度。在土司制度最完善与兴盛的明代,中央王朝在贵州、云南毗邻一带设有:乌撒军民府(贵州威宁)、乌蒙军民府(云南昭通)、芒部军民府(云南镇雄)。在周边设有:水西宣慰司(贵州大方)、普安土知府(黔西南)、普定土知府、安顺土知州,及永宁宣抚司(四川叙永)等。这就是半数以上彝文古籍集中在贵州西部的原因。目前,仅在囊括古代彝族水西、乌撒两大地方政权地域的贵州省毕节地区就有4000余册彝文古籍传世。而笔者曾参加《黔西北彝族美术——那史·彝文古籍插图》的编辑工作,深深感知民间藏书条件之恶劣。 关于这些古籍的内容,现以《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一)》(注: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一),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为例,予以说明。编者把书中收录的1270册彝文古籍分为40类: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彝文字典、教育、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诗歌、民歌、谚语、谜语、美术、文艺、历史、谱牒、地理、伦理、民俗、祭祀、算学、祝辞、帐目、对联、金石彝文、契约、翻译、天文、历法、物理、动物学、医药、医学、生理、卫生、工艺、乐器、建筑。其内容之丰富,可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记载。 其中历史279册、传说67册、谱牒20册,军事4册,以及祭祀82册中的一部分,都是历史专著。如果以六经皆史的观点来看,彝文古籍的大多数都属于从不同方面对于历史的记述。 老彝文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字,彝族先民在历史上经历过复杂的分化组合过程。因此在这些文献里,有大量对于西南各民族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相互关系情况的记述,也是中国文明西南部分的一份珍贵、详尽的古代非汉语文献。对于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领域而言,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2、已经翻译出版的彝文历史文献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彝文古籍的抢救、整理、翻译、出版事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马学良主编、罗国义审定的大型古代彝文文献合编《增订爨文丛刻》3册,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88年出齐。近年川滇黔翻译、出版的彝文历史类古籍代表作有: 《勒俄特依》彝文本意为“历史的真实模样”;《居次勒俄》意为“历史书”。是同一原著在四川、云南大小凉山的不同传本。关于作者,“《居次勒俄》这本书系古代曲涅阿堵尔仆所写,有古侯列五噢姆之作,也有姆克史阿尼之作,由沙则部落长和乃古拉普收藏,并由此祖传父,父传子,一代又一代保存下来,没有比这更好的史书了。”(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果吉·树华、肖建华收集整理:《居次勒俄》(彝汉文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勒俄特依》由冯元蔚翻译,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居次勒俄》由果吉·树华、肖建华收集整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西南彝志》、《彝族源流》是彝文古籍中的巨著。《西南彝志》共计彝文34万字,成书于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之前,编纂者是水西热卧(今黔西县)家的一位摩史,习惯称为“热卧摩史”;彝汉文对照本26卷,从1957年开始,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由陈长友、王仕举、王运权整理翻译,贵州民族出版社已经出版6册12卷。《彝族源流》共计彝文30万字,相传为举娄布陀、布陀布氐、布沓遏孜、沾沾阿尼等毕摩根据彝族先民各部、各支史书整理汇集成底本,又经阿侯倮自续补,清初由阿侯布诺编纂定稿;经过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的辛勤工作,全书23卷已经分8册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齐。这两部史籍以彝族先民及相关族群的形成、迁徙、发展为主线,从原始社会贯通到整个封建社会,并全面反映了彝族及西南相关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对于中国文明西南源头的情况、私有制与国家的产生、古代夜郎与南昭的研究、土司制度的兴衰等命题,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其他已出版的彝文史籍也各具特色,与我们常见的汉文史料相比,透露出了“山野妙龄女郎”的青春气息。如杨风江译注的《彝族氏族部落史》,源出云南武定县,记录了69个部落由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详尽过程;又如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收集、翻译的《物始纪略》3集,全面记述了约夏商周时期西南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产生与发展情况,书中的人类进化、生产力发展、女性与文字发明、赋税与粮仓成为国家产生的标志、早期的16个奴隶制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是对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所代表内涵的文字说明。 虽然目前翻译与出版的,仅为现存彝文古籍中的极少的一部分。但就此已经足以使我们看到其中的史学成就与价值。 二、唐宋元明清彝族史学理论的发展 在彝文古籍《彝族源流·第二卷·哎哺的世系》中表述云:“贤父收集华丽的知识,良母论述美好的历史。”可见在秦汉时期,彝族先民尚处于对于史实与人物的记录与增补阶段,还没有成体系的史学理论产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彝族乌撒(贵州威宁)盐仓家支著名的毕摩、学者举奢哲和阿买妮(女)合作,开创了古代彝族的史学与文学理论。(注:东人达:《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往下,唐宋元明清的彝族史官则继承与完善这个史学理论体系,在滇黔川广大彝族聚居区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老彝文著述都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在古代彝族学者的诗论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史学理论。 1、举奢哲与阿买妮开创彝族史学理论 举奢哲的《论历史和诗的写作》,把历史记载与文学创作区分开来。对于历史,他要求据实记录,而认为文学创作可以有假想的成分。“所以历史家,不能靠想象。不象写诗歌,不象写故事。……可以有假想,夸饰也不妨。”“可是历史呢?它就不一样,大大不相同,要把忠实讲”(注:举奢哲、阿买妮等著,康健、王子尧、王冶新、何积全翻译整理:《彝族诗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认为,历史著述属于彝文文献中书写诗、叙事诗、记事诗的范畴,不同于文学创作。在史籍的编纂与整理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据实记述:“这种诗又叫,叫做书写诗。篇章任你写,内容随你添,可是要有骨,叙事要明白,不能乱胡编。所写诗与文,后世都有用,有的作根据,有的当史传。写者不留意,胡乱写几本,后人不知底,拿当真史传,那么写作者,就有罪过了!”(注:《彝族诗文论》,第45-46页。) (2)对史事的过程与原因应记载完整、清楚:“还有一种诗,便是记事诗。那种记事诗,说来是这样:事情怎发生?当时啥变化?都要记清楚,事物要突出。”(注:《彝族诗文论》,第46页。) (3)审慎对待前人的记载:对于当代人无法理解的前人记载,不要随意改动,应保留其原貌,以供后人辨别与理解。 2、传承者布独布举、布塔厄筹、举娄布佗 布独布举为笃慕之后的41代,是彝族白彝君长阿着仇家的大布摩,撰写了纪念举奢哲的《天事》一书,《阿着仇家史·纸笔与写作》反映了他的史学观点。布塔厄筹为笃慕之后的42代,是滇东北彝族芒部君长家的大布摩,他的史论见《阿侯家史·论诗的写作》。举娄布佗也为笃慕之后的42代,属芒部家支,著有《诗歌写作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