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自己怎么理解“官”?省长诗人和诗人省长,您觉得哪个称谓对您更准确?为什么? 吉狄马加: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干部家庭。由于家庭的关系,我有机会接触过许多官员,在我的印象中,官员虽然被人尊重,但他们应该为更多的人服务。我父母都是非常传统的人,我的母亲,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工作,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不要贪图享受,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同样,我父亲也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彝族人勇敢、无私的品格在他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政对写诗的影响:我的诗歌对人的关注从未发生改变 记者:在您早些年的诗歌中,对彝族生存状态的描写,比如《一个彝人的梦想》等,让人很惊叹。但近些年的诗,更多是歌唱世界和平、和平共处等。是因为“副省长”这个身份,让您的诗歌发生了改变吗? 吉狄马加:肯定和身份的改变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我的诗歌对人的关注从未发生改变,我的诗歌从来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从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我不仅关注彝族人,也关注这世界上所有地域的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足够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来关注这个世界,他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写诗对从政的影响:真正好的政治家需要想象力 记者:诗人的想象力,对您的从政有帮助吗? 吉狄马加:当然有帮助。当然,在政府工作中,我们必须充满理性,需要严密的逻辑,三思而行。但真正好的政治家需要想象力,一些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用诗的想象去观察那些理性的区域。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工作做得非常有色彩,也才有可能做出一些别人想不到,令人惊奇的事。 感受西安:在中国文人心里 西安是个充满诗意的城市 一个诗人眼中的西安:西安最的文化记忆 就是大诗歌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以诗人的名义来西安吗? 吉狄马加:不是,是第二次了。上个月,我来西安参加了“中国2008年度十佳诗人颁奖典礼”。我很喜欢西安,每次来,总感觉西安又不一样了。西安是个文化底蕴积累很深厚的城市,一直都很重视文化建设,保留了大量文化历史遗迹,尤其是在城市文化符号的挖掘上,更是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记者:西安作为盛唐的都城,孕育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诗歌时代。有人提出,应该把西安打造成“诗都”。您觉得呢? 吉狄马加:在每个中国文人的心里,西安本来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一个城市要讲积累,城市是有文化记忆的。就西安来说,它沉淀最大的文化记忆是什么呢?我想就是诗歌。历史上,众多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和西安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一个省长眼中的西安:不管是青海还是陕西在文化创造上要打差异性的牌 记者:您曾任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任,这次又来参加第二届中国诗歌节。通过“诗歌节”,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 吉狄马加:全世界有很多国家举办“诗歌节”。但这些“诗歌节”更多集中在欧洲,亚洲很少举办。举办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不仅给中国的诗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思考,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的时候,该怎么发挥诗人和诗歌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关注国家的软实力建设。要提高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品质,诗歌的作用是别的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举办“诗歌节”,就是在把文化作为软实力进行建设的大方针下,通过诗歌的彰显,来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记者:对于青海的文化产业,您曾提出用“创意”推动青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陕西目前正在打造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吉狄马加:“文化创意经济”非常重要。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产业。怎么体现创意?怎么利用人的智慧和创造来推动产业发展,既是一个考验,也是机遇。需要我们具备世界的眼光和意识,重新整合、审视我们的文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新的创作。不管是青海还是陕西,在文化创造上,打差异性的牌,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创意经济之路。 吉狄马加简历: 1961年6月生,彝族,四川凉山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2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青海省副省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已出版诗集 《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遗忘的词》等。 诗人自况:马加是名 吉狄是姓 记者:采访您之前,我一直很忐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吉狄省长?吉狄老师?马加省长?马加老师? 吉狄马加:哈哈,就叫我马加吧!不用加“省长”,也不用加“老师”。在我们彝族,马加是名字,吉狄是姓。 记者:您的代表作 《自画像》中最后一句这样写道:世界,请听我回答/我——— 是———彝——— 人。这句诗也成了您的名言。我们该怎么理解这种对于民族身份的认同? 吉狄马加:不管是谁,他首先属于他的民族,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代言人。他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但是他的身份认同,他的民族的精神认同,一开始就被打上烙印,永远不可能改变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诗人,他和民族间精神的联系,文化的联系,和他生长的土地的联系,就像婴儿和母体的关系。这一点,对诗人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 瑶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