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风彝俗 传统文化 查看内容

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探析

2259 0 2009-1-31 16:03 发布者: 沙玛阿布

(四)祭龙——融汇亲缘感情,增强村寨意识和内聚力的体现。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各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情好客、重血缘亲情”。[7]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的彝族当然也不例外,在那里你随时都可以被热情好客所包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当地的祭龙仪式已有最初单一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演变为今天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在这个宗教性节日的舞台上,村民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祭龙仪式这个集体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亲缘感情得到了融汇,内心情感得到了交流。此外,人们在祭龙仪式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强了共同体意识,祭龙仪式是集体的活动,个人是无法完成的;祭龙仪式是村寨神圣的活动,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这样一来,就使村民们意识到离开了村寨,离开了集体,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从而增强了村寨意识和内聚力。总之,祭龙仪式已成为当地彝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倾向的一个符号,他们可以从自己独特的祭龙仪式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三、结语

祭龙仪式作为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彝族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是当地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一年之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神圣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彝族祭龙仪式的产生、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自产生之日起历经风雨的洗涤、沉淀和过滤,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谓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并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彝族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祭龙仪式已经内化、隐化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幻化成敬仰与崇拜、祈求与渴望等观念文化,并在本民族传统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在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彝族人民在祭龙仪式中,除了进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族情感的传递外,还贯穿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知识的教育和劳动技能的传播。祭龙仪式作为一项有意义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所承载的浓厚文化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龙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抹下了重重的一笔。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一文化事象的认识、重视与研究。

———————— 

注释:

[1]、[2]、[5][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合集)(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0页、第33页、第179页。

[3][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72——173页。

[4]、[6]、[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00——201页,第89页、第151页。
———————— 

参考书目

1、[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合集)(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4、顾希佳:《社会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周文义,杨甫旺,陈永香等:《楚雄彝族民俗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6、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彝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7、刘稚,秦榕:《宗教与民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
 

作者简介:

李明,男,彝族,云南省凤庆县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文化研究。     Email:fenglengye@yahoo.com.cn

 

123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