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祭龙仪式的牺牲及祭龙过程 1、祭龙仪式的牺牲 众所周知,任何祭祀仪式都必须要有牺牲,在祭祀仪式中,牺牲已被神圣化。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彝族的祭龙仪式必须要用一只公鸡和一头猪作为祭祀用的牺牲。公鸡是由村里人家自愿捐献的,而猪则是有全村各家各户凑钱购买的。祭龙仪式举行前一天,村里各家各户都要派代表把准备好的一些米、酒以及买猪的钱(一般是一家六七块)交到专人手里。村里有丧事的人家虽不能参加祭龙仪式,但必须交米、酒和买猪的钱,仪式结束后,他家仍然会分到一份祭品。 2、祭龙过程 各家代表来到后,祭龙仪式正式开始。“龙头”先是登上祭龙台(其他人是不准上去的),然后点香敬献茶酒,同时跪在“龙树”前默默的念祭词(主要是说些吉利的话)并磕头。此时,那16个帮助“龙头”的人则在一旁杀鸡和杀猪,座落村祭龙仪式上杀猪的方法很特别,猪杀死后,用稻草来烧猪(这样烧出来的猪肉,不仅干净而且味道鲜美),然后将猪肉分成两大半(猪头不能切),一半则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另一半则在“龙树林”里煮熟后享用。牺牲的献祭有两道程序:第一道是领生,即把公鸡和猪杀死以后,将整只鸡和猪头摆到祭台上,敬献给诸神。第二道是回熟,即把煮熟的鸡肉和猪肉以及其它的祭品一起摆到祭台上敬献。 祭龙仪式的高潮则是回熟后的献祭,等负责做饭的人把饭做好后,“龙头”就把煮熟的鸡肉和猪肉以及米饭等摆到祭台上,然后开始念祭词。此时,参加祭龙仪式的全体人员必须跪在祭龙台下的平地上,在“龙头”的带领下,不停地磕头、默默的祈祷、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膜拜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驱赶仪式:“龙头”挑出12个青年,让他们跪在龙树下磕头,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一人扮成“龙虎”(代表着不洁、灾难、恶魔等,因此要驱赶它),其余的11个人则带上饭菜,手拿树枝驱赶他,用树枝打他,意为驱赶恶魔。他们首先要在“龙树林”里围绕“龙树”转三圈,然后开始驱赶。在驱赶过程中,扮“龙虎”的人嘴里要咬一根松枝。驱赶“龙虎”一般都要驱赶到很远的地方,直到看不见“龙树”为止,且必须要翻过一座山或一条河,意为将脏东西隔开,不让它再回来危害村民。翻过一座山或一条河以后,就到目的地了,此时大家便停下来,然后在那里吃从“龙树林”带来的饭和肉。而“龙树林”那边,参加祭龙仪式的村民们也都在尽情的吃饭、喝酒,庆祝今年的祭龙仪式圆满成功。 (三)祭龙仪式的退出 吃过饭以后,“龙头”便开始分猪肉和米饭,每户人家都会分到一块猪肉和一小点米饭,让他们带回家敬献祖先。村民们分到祭品后,便点着香各自回家。“龙头”也不例外,在分完祭品以后,他带着自家的那份也回家去了。在回家的路上都要叫“祖先魂”,一边走一边叫,主要是说些吉利的话“回来……回来……祖先回来;保佑……保佑……祖先保佑”。回到家以后,要把带回来的香插在自家的灶台上以祭拜灶神,然后把带回来的猪肉和米饭摆在供桌上祭拜祖先。 二、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 祭龙是云南彝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居住在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的彝族,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米嘎哈腊”(祭龙),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并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围绕着他们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独特的祭龙仪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龙文化。该祭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承载着许多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祭龙——祈福禳灾,求吉心理的体现。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无论举行什么样的祭祀仪式,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企盼五谷丰登,希翼得到神灵的欢心和保佑。人们只是简单地把原始宗教化归为意识形态范畴,往往只是把原始宗教活动看作是一个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其原因在于人们忽略了原始宗教活动物态的存在形式及强烈的对物质需求的功利性目的。其实,功利性的目的才是原始宗教活动的根本动因。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彝族的祭龙仪式,其目的就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希望以此能祈福禳灾,保佑全村人平安幸福。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祭龙就是祈雨,有了雨水就会有好收成,祭过龙以后,全村人就都会得到以“龙树”为象征的村寨保护神的庇佑。当地彝族人民希望借助这种祭祀活动,得到超自然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或对危害人类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寻求一种求吉心理,希望善神能提供显示在生活上的利益,乞求可以降福吉祥,保佑平安幸福。座落村彝族祭龙仪式中驱赶“龙虎”的过程,也是求吉心理的一种体现。“龙虎”代表着恶魔,是灾难和不幸的根源。如果不驱赶它,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使人不得安宁。因此要驱赶它,把它赶到很远的地方,不让它回来危害村民。同时还要通过祭祀来取悦于其他善神,并希望得到善神的欢心和保佑,保佑村民们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圈。 总之,祭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是具有一定功利性目的的,那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希望借此能祈福禳灾,保佑全村人平安幸福,是全体村民求吉心理的一种体现。 (二)祭龙——崇宗敬祖观念和尊老、敬老美德的体现。 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人为宗教及各种民间信仰,其突出特点是祖先崇拜。祭拜祖先的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普遍信仰的事象,意谓着对于自己的祖先,所怀抱的一种宗教式的虔诚情感。祭祖的目的在于祈求生命的母体给予永不衰竭的生殖力、生命力,以及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所以在人生的一切重要时刻,人们都不忘祭祀先祖亡灵。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彝族的祭龙仪式,同样也体现了崇宗敬祖的观念,祭龙的同时,也祭祀祖先亡灵。祭龙日那天,参加祭龙仪式的村民在得到“龙头”分给的祭品后,就要各自回家祭祀祖先,在回家途中还要叫“祖先魂”,回到家后,要把带回来的祭品敬献给祖先,并希望得到祖先的欢心和保佑。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值得引以为自豪的传统美德。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曾经较为普遍地出现过“遗弃或杀死老人”的习俗。在传统社会里,敬老是和“孝”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敬老,首先就是敬重自己的祖先、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对祖先亡灵的祭祀和对活着的父母以及祖辈的赡养和尊敬。在此基础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扩大到所有的老人。在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尊老、敬老的观念非常突出,一个家庭里老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家人都必须尊重他,并且在老人面前还有很多的语言和行为禁忌。此外,母亲也是很受人尊敬的,当地关于“龙树”的传说说之所以举行祭龙仪式,是为了让人们铭记母亲的恩德,故“龙树”又叫“母亲树”。可见,祭龙仪式的背后,还体现了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美德。 (三)祭龙——传承民族文化,表现民族自我意识的体现。 祭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等重要使命。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的彝族人民在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祭龙文化,每年的祭龙仪式则让祭龙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在座落村,彝族人民十分重视家谱、祖谱的作用和村史、寨史的作用,这反映出他们企图通过家谱、祖谱和村寨史的教育灌输,强化血缘联系,教化、提高氏族成员的凝聚力。在每年的祭龙仪式中,“龙头”都要对参加祭龙活动的村民进行本民族历史和祖先业绩的教育,内容大多是一些本民族源流和先贤礼赞,目的是为了宣扬祖德,确记本民族的历史和源流,用以感发子孙的崇敬之心和认同意识。此外,还对年轻人进行一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可见,这种借助宗教祭祀场合来宣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是一种有力的途径和方式,它更容易达到凝聚和巩固血缘联系的目的。无论是那一种民族的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本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6]民族自我意识贯穿在整个祭龙仪式当中,在祭龙过程中时时都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历史文化,有着相同的前途和命运,并因此强调本民族的内聚力和认同心理。 |